《上建溪》
时间: 2025-01-01 12:59: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建溪
作者: 陈陶 〔唐代〕
崆峒一派泻苍烟,
长揖丹丘逐水仙。
云树杳冥通上界,
峰峦回合下闽川。
侵星愁过蛟龙国,
采碧时逢婺女船。
已判猿催鬓先白,
几重滩濑在秋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崆峒山的壮丽景色,诗人仿佛置身于苍烟缭绕的仙境,向丹丘致敬,追逐水中的仙子。诗中的云树令人迷失,似乎通向更高的天界,而层峦叠嶂则环绕着福建的山川。星光渐暗,让人愁绪满怀,经过蛟龙国时,恰逢采碧的婺女船。岁月无情,猿猴的叫声催促着他白发的到来,而重重的滩涧在秋天的景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注释:
- 崆峒: 指山名,位于今甘肃省,古代被视为神仙之地。
- 苍烟: 指云雾缭绕的景象。
- 丹丘: 指红色的小山,象征着道教的理想境界。
- 逐水仙: 意为追逐水中的仙女,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杳冥: 形容深邃而幽暗,表示难以看清的样子。
- 蛟龙国: 传说中的水中生物,象征神秘与危险。
- 婺女船: 指古代传说中的仙女所乘之船,象征着美丽和神秘。
- 猿催鬓先白: 形容时间的流逝以及衰老的加速。
- 滩濑: 指河流的急流或滩涂,描绘了自然的动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上建溪》写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道家思想对自然的尊重与向往。
诗歌鉴赏:
《上建溪》展现了陈陶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崆峒的壮丽景色,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仙境感,诗人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色,还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开篇的“崆峒一派泻苍烟”,让人感受到一种浩瀚与空灵,仿佛置身于云烟缥缈的境地,随之而来的“长揖丹丘逐水仙”则引导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寻。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仿佛可以通往神秘世界的氛围。
诗中的“云树杳冥通上界”一句,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突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后半部分的“已判猿催鬓先白”,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和衰老,传达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形成了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示了唐代诗歌的典雅和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崆峒一派泻苍烟: 通过崆峒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与美感。
- 长揖丹丘逐水仙: 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利用“逐”字表现了追求的动态。
- 云树杳冥通上界: 描绘出一种幽深的意境,云树交错,似乎可以通往更高的境界。
- 峰峦回合下闽川: 通过地理的描写,增强了诗的空间感。
- 侵星愁过蛟龙国: 通过“侵星”传达出时间的流逝,结合蛟龙国的神秘,暗示人生旅途的艰险。
- 采碧时逢婺女船: 描绘采碧的美丽时刻,婺女船的出现增添了神秘感。
- 已判猿催鬓先白: 反映了时间的无情与衰老的必然。
- 几重滩濑在秋天: 通过秋天的滩涧描绘,体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 “崆峒一派泻苍烟”用“泻”形容云烟的流动,增强了动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猿催鬓先白”赋予猿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崆峒: 象征着高远与神秘。
- 云树: 代表自然的幽深与无限可能。
- 丹丘: 表达道教文化中的理想境界。
- 蛟龙国: 代表险恶与未知。
- 婺女船: 体现了美丽与神秘的结合。
- 猿: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滩濑: 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丹丘”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高山
C. 红色的小山
D. 一种动物 -
填空题: 诗中“已判猿催鬓先白”表达了对__的感慨。
-
判断题: 诗中“婺女船”是指普通的渔船。 (对/错)
答案:
- C
- 时间的流逝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王维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两者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王维的诗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陈陶则更强调对理想仙境的追寻。
- 《登高》: 杜甫的诗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与陈陶的诗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