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作者:吴潜
谁家白面郎,画舫朱帘挂。
十二列金钗,一局文楸罢。
歌舞不知休,醉倒荷花下。
归棹踏烟波,灯火芜城夜。
白话文翻译
谁家年轻的公子,乘坐着装饰着红色帘子的画舫。
她的头上插着十二根金钗,刚刚结束了一局文人游戏。
歌舞声不断,陶醉之中倒在了荷花之下。
归舟轻轻划过烟波,夜色中灯火辉煌的芜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面郎:指年轻貌美的男子,通常指富家公子。
- 画舫:装饰华丽的船只,常用于游玩和宴饮。
- 朱帘:红色的帘子,象征着富贵和美丽。
- 金钗:用金子制作的发饰,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 文楸:一种游戏,通常是文人雅士聚会时的娱乐活动。
- 醉倒:形容饮酒过量,失去意识。
- 荷花:生长在水中的花朵,象征着清雅和高洁。
- 归棹:指划船返回。
- 烟波:水面上的烟雾和波纹,形容景色朦胧。
- 灯火芜城:灯光闪烁的城市,形容夜晚的繁华。
典故解析
- “画舫”与“荷花”:两者都与江南水乡的美景相关,体现出诗人对江南风光的热爱。
- “金钗”与“文楸”:金钗代表着富贵,而文楸则暗示了文人之间的娱乐和交际,描绘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字仲华,号秋水,宋代诗人,擅长词曲和诗歌。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吴潜的诗风清新而雅致,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风情。
创作背景
《生查子》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人雅士盛行。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生查子》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夜生活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场景。诗的开头以“谁家白面郎”引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位年轻的公子,瞬间勾勒出一个富贵而潇洒的形象。接着,诗人描绘了“画舫朱帘挂”的优雅情景,红色的帘子与华丽的画舫,象征着繁华与奢华的生活。
“十二列金钗”则进一步增强了公子身份的高贵,展现了当时盛行的文人游戏。接下来的描写“歌舞不知休,醉倒荷花下”,展示了一个欢快的宴会场景,令人感受到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和陶醉。荷花作为意象,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纯洁与高雅。
最后两句“归棹踏烟波,灯火芜城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归舟轻轻划过烟波,灯火在夜色中闪烁,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迷人的氛围。整体来看,吴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了江南水乡夜晚的浪漫与优雅,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家白面郎:引入人物,勾勒出年轻公子的形象。
- 画舫朱帘挂:展现了公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
- 十二列金钗:形象地描绘出公子的华丽装扮,暗示财富与地位。
- 一局文楸罢:说明公子刚结束文人游戏,表现出社交的场景。
- 歌舞不知休:描绘出欢乐的氛围,体现出宴会的热闹。
- 醉倒荷花下:表现出宴会的陶醉和放纵,荷花象征纯洁。
- 归棹踏烟波:描绘归家的情景,烟波暗示宁静的夜晚。
- 灯火芜城夜:夜晚的繁华与热闹,形成强烈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火芜城”,用灯火比喻城市的繁华。
- 对仗:如“歌舞不知休,醉倒荷花下”,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韵律感。
- 意象:荷花、烟波等意象,富有文化内涵,象征着美好与纯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繁华夜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了一种悠闲自在、恬淡安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面郎:象征年轻和美丽,代表富贵阶层。
- 画舫:代表奢华生活和社交场合。
- 金钗:象征地位和身份。
- 荷花:象征纯洁、典雅和自然之美。
- 灯火:代表夜晚的繁华与热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面郎”指的是?
- A. 老年人
- B. 年轻公子
- C. 商人
- D. 渔夫
-
诗中“画舫朱帘挂”描述的是?
- A. 一艘普通船
- B. 装饰华丽的船
- C. 一艘渔船
- D. 一艘战船
-
诗的最后一句“灯火芜城夜”表达了什么?
- A. 宁静的乡村
- B. 繁华的城市夜景
- C. 暴风雨的天气
- D. 清晨的阳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吴潜的《生查子》同样展现了江南的优美风光,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吴潜则更注重于场景的描绘和社交氛围的展现,二者各有特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吴潜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