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时间: 2025-01-06 04:37:44

黄纸红旗总不宜,绿蓑青笠久相知。

躬耕莘野一犁雨,亲见豳风七月诗。

老已自催蚕作茧,死时须用豹留皮。

山深未省人间世,黑白纵横几局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纸红旗总不宜,
绿蓑青笠久相知。
躬耕莘野一犁雨,
亲见豳风七月诗。
老已自催蚕作茧,
死时须用豹留皮。
山深未省人间世,
黑白纵横几局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用黄纸和红旗来祭祀是不合适的,我与绿蓑和青笠的友谊却已经很久。身处莘野,我在雨中耕耘,亲身体验着七月的豳风之美。年纪已大,自己催促着蚕虫结茧,死时也只需用豹皮来裹身。在这山深的地方,还未能理解人间的世事,黑白棋局的变化就如同人生的无常。

注释:

  • 黄纸红旗:祭祀时用的纸和旗帜,通常与世俗的荣华富贵有关,诗人对此表示不屑。
  • 绿蓑青笠:指的是农民的衣物,象征着朴素的田园生活。
  • 躬耕莘野:亲自耕种莘野,描绘了诗人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
  • 豳风:指《诗经》中《豳风》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
  • 老已自催蚕作茧:表达了时间流逝,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 豹留皮:死后用豹皮裹身,表示一种对身份的追求。
  • 山深未省人间世:在深山中仍未能看透世俗的纷扰。
  • 黑白纵横几局棋:比喻人生如棋,充满复杂的选择和变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田园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方岳对生活深刻思考的时期,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表现出对自然、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方岳的《山中》以质朴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开篇便以“黄纸红旗总不宜”揭示了对世俗的抗拒,暗示诗人对名利的看法与一般人不同。他更愿意与“绿蓑青笠”相伴,这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认同,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躬耕莘野一犁雨”描绘了他在雨中耕耘的场景,充满生机,象征着勤劳和对生活的执着。

接着,诗人提及“老已自催蚕作茧”,借助蚕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过程的思考,尤其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此时,他的态度似乎是顺应自然,接受生命的必然。通过“死时须用豹留皮”,方岳表达了一种对身份和尊严的追求,尽管已无所谓荣华富贵。

最后两句“山深未省人间世,黑白纵横几局棋”则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表明即使身处山林,仍无法逃避人间的复杂与无常。整首诗浑然一体,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深思,体现了方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黄纸红旗总不宜:表达对世俗的拒绝。
    2. 绿蓑青笠久相知:强调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3. 躬耕莘野一犁雨:描绘耕作的场景,传递勤劳。
    4. 亲见豳风七月诗:表达对诗歌和自然的喜爱。
    5. 老已自催蚕作茧:反映生命的流逝与接受。
    6. 死时须用豹留皮:象征追求身份与尊严。
    7. 山深未省人间世:表达对世俗的理解不足。
    8. 黑白纵横几局棋:比喻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棋局,形象生动。
    • 对仗:如“黄纸红旗”与“绿蓑青笠”,增强节奏感。
    • 象征:用“豹留皮”象征对名望和身份的追求。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到见解。

意象分析:

  • 黄纸红旗:象征世俗名利与虚荣。
  • 绿蓑青笠:代表朴素的田园生活,强调与自然的联系。
  • 豳风:寓意诗歌的美,反映对文化的热爱。
  • 蚕作茧:象征生命的过程与成长。
  • 豹留皮:象征身份与尊严的追求。
  • 黑白棋局:比喻人生的复杂和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选择题):

  1. 诗中提到的“黄纸红旗”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生活
    B. 世俗名利
    C. 诗歌

  2. “躬耕莘野一犁雨”中“躬耕”指的是什么?
    A. 读书
    B. 耕作
    C. 旅行

  3. 诗中提到的“黑白纵横几局棋”是比喻什么?
    A. 生活的简单
    B. 人生的复杂与选择
    C. 自然的规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 方岳的《山中》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均描绘田园生活,但方岳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陶渊明则强调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拒绝和对自然的向往,但表现手法和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