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桥》

时间: 2025-01-06 07:21:26

碧荷色犹懒,紫花香渐多。

过桥通故里,分界入新河。

土润何功治,沙平不用磨。

衣冠今已矣,从此想鸣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荷色犹懒,紫花香渐多。
过桥通故里,分界入新河。
土润何功治,沙平不用磨。
衣冠今已矣,从此想鸣珂。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的荷花颜色依然懒散,紫色花朵的香气渐渐增多。
过了桥就能回到故乡,分界线进入了新河。
土地湿润又有什么功劳,沙地平坦又何需磨练。
衣冠已经不再,今后只想听那鸣响的珂琴。

注释:

字词注释:

  • 碧荷:指的是荷花,颜色碧绿。
  • :这里形容荷花的状态,意为懒散、无精打采。
  • 分界:指的是区域的分界线。
  • 鸣珂:古代乐器,一种用玉石制成的小琴,象征优雅的生活。

典故解析: 本诗未特别引用具体典故,但“鸣珂”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追求,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衡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世繁华的淡漠,反映了文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高塘桥》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诗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的开头通过“碧荷色犹懒,紫花香渐多”描绘出一幅夏日荷塘的美丽画面,荷花的懒散与紫花的香甜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提到“过桥通故里”,这里的桥不仅是物理上的通道,更是通向心灵深处的归属感。分界的设定让人想到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走出故乡和归属故乡之间的矛盾与选择。最后,诗人以“衣冠今已矣,从此想鸣珂”结束,表达了对世俗功名的放下,向往一种超脱的生活状态。整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哲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荷色犹懒:描绘荷花的色彩,显示出一种懒散的姿态。
  2. 紫花香渐多:紫色的花香逐渐浓郁,暗示着夏季的盛况。
  3. 过桥通故里:过了桥就能回到故乡,象征着归属感。
  4. 分界入新河:分界线的设定,暗示着新旧事物的交替。
  5. 土润何功治:土地湿润,表示自然的恩惠。
  6. 沙平不用磨:平坦的沙地不需要磨练,寓意生活的简单。
  7. 衣冠今已矣:放下了世俗的衣冠,象征对物质的超脱。
  8. 从此想鸣珂:渴望一种乐器的鸣响,象征追求艺术与内心的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荷花与诗人的情绪相联系,增添了情感深度。
  • 对仗:如“衣冠”与“鸣珂”,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与自然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清雅与纯洁。
  • 紫花:代表美好与芳香。
  • :象征着连接与分隔。
  • 鸣珂:象征着艺术、优雅与内心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荷”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青草
    C. 水波

  2. 诗人想摆脱的是什么? A. 自然
    B. 衣冠世俗
    C. 家乡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高衡孙的《高塘桥》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高衡孙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强调人际关系与社会现实的对比。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精华解读》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