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汪解元留别》

时间: 2025-01-01 16:07:56

留别诗成语更酸,谁怜索米困长安。

圣朝有意台莱咏,高士无嫌桂柏寒。

闻道新书行入奏,少陪征棹慰余欢。

一封临召君须出,出色溪光不可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汪解元留别
作者: 卫博 〔宋代〕

留别诗成语更酸,
谁怜索米困长安。
圣朝有意台莱咏,
高士无嫌桂柏寒。
闻道新书行入奏,
少陪征棹慰余欢。
一封临召君须出,
出色溪光不可餐。

白话文翻译

这首留别诗写成后,情感愈加酸楚,
谁会怜悯在长安求生计的人呢?
圣明的朝廷有心想要吟咏台莱的美景,
而高士们也并不嫌弃桂树和柏树的寒冷。
听说新书已经送入朝廷,请求奏报,
我稍稍陪伴你划船,来安慰我的余欢。
一封召唤信件,你必须要离开,
那美丽的溪水风光是无法用餐来比拟的。

注释

  • 留别:告别的诗句。
  • :这里指感情酸楚。
  • 索米:指在长安艰难求生。
  • 圣朝:指明君的朝代,意指政治的清明。
  • 台莱:指美丽的风景。
  • 高士:指志向高远的人。
  • 桂柏:象征高洁与坚韧的树木。
  • 新书:可能指新的奏章或文学作品。
  • 征棹:指划船出征。
  • 溪光:指溪水的美丽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博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风格多变,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即将离开长安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次韵汪解元留别》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诗作,诗人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开篇“留别诗成语更酸”,直接表明了诗人写作的动机与情感状态,表达出离别时的酸楚与无奈。接下来的句子“谁怜索米困长安”,则更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在长安生活的艰难,体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令人心生同情。

诗中对圣明朝廷的赞美“圣朝有意台莱咏”,不仅是对政治的向往,也隐含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高士无嫌桂柏寒”则展示了高士们的胸怀,他们不在乎外界的困境,体现出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这种对比加强了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在艰苦的环境中,仍需保持高尚的情操。

最后几句“闻道新书行入奏,少陪征棹慰余欢”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的交织,尤其是“一封临召君须出”,传达出离别的迫切与不舍。总的来看,整首诗在离别的愁绪中,交织着对友谊、理想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留别诗成语更酸:告别的诗句写成后,情感更加酸楚。
  2. 谁怜索米困长安:在长安求生的人,谁会同情他们的艰难?
  3. 圣朝有意台莱咏:明君想要咏颂美丽的台莱景色。
  4. 高士无嫌桂柏寒:高尚的人并不嫌弃寒冷的桂树和柏树。
  5. 闻道新书行入奏:听说新的奏章已经送往朝廷。
  6. 少陪征棹慰余欢:我愿意稍稍陪伴你划船,来慰藉我的余欢。
  7. 一封临召君须出:一封召唤信件,你必须离开。
  8. 出色溪光不可餐:溪水的美丽景色无法用餐来比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高士的高洁与现实的艰难,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桂树、柏树、溪光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象征坚韧与美好。
  • 借代:用“新书”代指新的奏章,展示了朝廷的关心。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离别、友谊与理想的主题,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无奈,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树、柏树:象征高洁和坚韧的品格。
  • 长安:代表了繁华与困苦的现实。
  • 台莱:象征着自然美与理想境界。
  • 溪光: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留别诗成语更酸”中“更酸”是指什么?

    • A. 诗句写得更好
    • B. 离别时的情感更深
    • C. 诗句的语法更复杂
  2. 诗中提到的“高士”主要指的是?

    • A. 追求名利的人
    • B. 志向高远的人
    • C. 社会上层人士
  3. “一封临召君须出”的意思是?

    • A. 召唤信件让人感到高兴
    • B. 召唤信件让人必须离开
    • C. 召唤信件带来了好消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美景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
  • 李白的《送友人》:以离别为主题,充满了豪情与壮志。

诗词对比

  • 卫博与王维的诗歌:两位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卫博更多地结合了个人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卫博的《次韵汪解元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