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47:25

少年豪纵志凌云,著论将期拟过秦。

当日诗书徒用世,如今文字岂谋身。

乱离不用毛锥子,漂转聊同木偶人。

主父平生希鼎食,年来一饱尚艰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遣兴二首 张嵲 〔宋代〕

少年豪纵志凌云,著论将期拟过秦。 当日诗书徒用世,如今文字岂谋身。 乱离不用毛锥子,漂转聊同木偶人。 主父平生希鼎食,年来一饱尚艰辛。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少年时期,我豪放不羁,志向高远如凌云,撰写论述时,期望能超越秦朝的成就。 那时,诗书只是用来应付世事,如今,文字又怎能用来谋生呢? 在动荡的时代,连毛锥子(指笔)都用不上,漂泊无依,只能像木偶人一样随波逐流。 主父(指自己)一生渴望享受丰盛的食物,但近年来,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得到,生活十分艰辛。

注释:

字词注释:

  • 豪纵:豪放不羁。
  • 凌云:比喻志向高远。
  • 著论:撰写论述。
  • 拟过秦:期望超越秦朝的成就。
  • 徒用世:只是用来应付世事。
  • 岂谋身:怎能用来谋生。
  • 乱离:动荡的时代。
  • 毛锥子:指笔。
  • 漂转:漂泊无依。
  • 木偶人:比喻随波逐流,无自主能力。
  • 主父:指自己。
  • 希鼎食:渴望享受丰盛的食物。
  • 一饱尚艰辛: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得到,生活十分艰辛。

典故解析:

  • 拟过秦:暗指作者希望自己的著作能超越秦朝的成就,秦朝在中国历史上以法家思想和严苛的法律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窥见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时局的深刻感慨。该诗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创作于作者经历动荡时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表达了对过去豪情壮志的回忆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现今的无奈漂泊,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慨。首联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远大志向,期望自己的著作能超越秦朝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发现诗书已无法用来谋生,动荡的时代使得连笔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艰辛和对未来的迷茫,渴望享受丰盛的食物,却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得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折射出时代的动荡和人生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豪纵志凌云:描述作者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志向高远如凌云。
  2. 著论将期拟过秦:表达作者撰写论述时的期望,希望能超越秦朝的成就。
  3. 当日诗书徒用世:指出当时诗书只是用来应付世事,没有实际的用处。
  4. 如今文字岂谋身:感叹如今文字已无法用来谋生。
  5. 乱离不用毛锥子:在动荡的时代,连笔都用不上。
  6. 漂转聊同木偶人:漂泊无依,只能像木偶人一样随波逐流。
  7. 主父平生希鼎食:表达作者一生渴望享受丰盛的食物。
  8. 年来一饱尚艰辛:近年来,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得到,生活十分艰辛。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漂泊无依的状态比喻为木偶人,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现今的无奈漂泊,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透露出对动荡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凌云:比喻志向高远。
  • 毛锥子:指笔,象征文化与知识。
  • 木偶人:比喻随波逐流,无自主能力。
  • 鼎食:象征丰盛的食物,代表物质生活的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凌云”一词的含义是: A. 高耸入云 B. 志向高远 C. 云彩飘动 D. 天空广阔 答案:B

  2. “乱离不用毛锥子”中的“毛锥子”指的是: A. 一种兵器 B. 一种工具 C. 一支笔 D. 一种食物 答案:C

  3. 诗中“漂转聊同木偶人”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A. 自由自在 B. 随波逐流 C. 坚定不移 D. 独立自主 答案:B

  4. “主父平生希鼎食”中的“鼎食”象征什么? A. 简朴的生活 B. 丰盛的食物 C. 艰苦的生活 D. 清贫的生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李白《将进酒》: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诗词对比:

  • 张嵲的《遣兴二首》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嵲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