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
时间: 2025-01-08 02:1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
辛弃疾〔宋代〕
西崦斜阳,东江流水,物华不为人留。
铮然一叶,天下已知秋。
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
君知我,从来雅意,未老已沧州。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
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
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
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
白话文翻译:
西边的山崖上,夕阳斜照;东边的江水潺潺流动,万物的美丽无法留住。
一片铮亮的秋叶,已使天下人都知晓了秋天的到来。
屈指算来,世上得意之人,问谁是骑鹤飞往扬州的人?
你知道我,向来心怀雅致,未老已心系沧州。
身外的事情无尽无穷,百年能有几何,醉一场就休。
恨那些儿女们,死命说我忧心忡忡。
况且有溪山杖屦,阮籍那类人该来我这里游玩。
还可以笑,心机早已觉悟,海上有惊鸥。
注释:
- 西崦:西边的山崖。
- 斜阳:夕阳西下的光景。
- 物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
- 铮然一叶:形容秋天的叶子清脆的声音。
- 骑鹤:指代高人或隐士,象征超脱的生活。
- 沧州:指北方的沧州,诗人常以此地寄托情怀。
- 阮籍:阮籍,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象征着士人的高雅生活。
- 机心:心机、算计,指内心的算计或思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与李清照并称为“词坛双璧”。辛弃疾的作品常体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得失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友谊的深切感受。全词以优雅的景物描写开篇,西边的山崖和东边的流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物华不为人留的感慨,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接着,铮然一叶的意象,不仅点明了季节的变换,更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
诗中提到的“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引发了对人生得意者的思考,暗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与超脱。接下来的“君知我,从来雅意,未老已沧州”,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坚持,尽管年岁已高,依然保有一份雅致的志趣。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的感叹,揭示了对尘世繁华的厌倦,反映出辛弃疾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与无奈。而“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邀请与向往,流露出一丝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渴求。
整首词情感丰富,意象优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辛弃疾在晚年对生命的哲理性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崦斜阳,东江流水,物华不为人留。
描绘了自然美景,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无常。 -
铮然一叶,天下已知秋。
一片秋叶的落下,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反映出变化的必然。 -
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
质问世间得意之人的身份,表达对名利的漠然。 -
君知我,从来雅意,未老已沧州。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雅趣与对理想的坚持。 -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
对世俗事物的无奈与放下,强调了人生的短暂。 -
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
表达了对他人误解和无奈的情感。 -
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
提到与友人游玩的理想生活,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
对世俗心机的觉悟与对生活的调侃,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骑鹤扬州”比喻隐士高人。
- 拟人:如“物华不为人留”赋予物象以情感。
- 对仗:如“西崦斜阳,东江流水”,形成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辛弃疾对时间流逝、人生得失的感慨,以及对友谊与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崦:象征着人生的终点和对过往的回忆。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秋叶:象征着变化与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骄鹤:代表超脱于世俗的理想生活。
- 溪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恬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西崦”和“东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A. 西边的山与东边的江
B. 西方的太阳与东方的月亮
C. 西风与东风 -
诗人对此生的态度是什么?
A. 忧虑
B. 超脱
C. 愤怒 -
“铮然一叶”中的“铮然”形容什么?
A. 秋天的宁静
B. 秋叶的清脆声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但辛弃疾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洒脱,而李清照则细腻而柔情。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各自的个性与情感。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