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山》
时间: 2024-09-19 22:05: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将归山
野人惯去山中住,自到城来闷不胜。
宫树蝉声多却乐,侯门月色少于灯。
饥来唯拟重餐药,归去还应只别僧。
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习惯于在山中生活的野人,来到城中却感到无比的烦闷。虽然宫中树木间蝉鸣声不断,听起来似乎很快乐,但侯门之下的月色却远不如灯光明亮。饥饿时,只想吃些药膳,回去后也只能向和尚告别。听说旧溪边的茅屋旁,春风中新长出几枝藤蔓。
注释:
- 野人:在这里指的是习惯于在山中生活的人,表示与世隔绝的隐士。
- 闷不胜:无法忍受的烦闷。
- 宫树:指宫殿中的树木,常常被人精心照料。
- 侯门:指大官人家,暗指封建权贵之家。
- 饥来:饥饿时。
- 重餐药:指的是滋补的食物,药膳。
- 归去:回家的意思。
- 茆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春风新上:春天的风中新长出的枝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约公元780年,去世于约公元846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他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自然的情怀。
创作背景:
《将归山》写于姚合隐居山林之际,往往反映了他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诗中描绘了在城市生活的孤独感,体现了他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将归山》是一首描写隐士心境的诗作,通过对比城市与山中的生活,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诗的开头以“野人惯去山中住”点明了诗人的身份,接着描述了他来到城市后无聊的心情。通过“宫树蝉声多却乐”,可以看出身处繁华却感到孤独的心境,似乎蝉声的快乐与内心的烦闷形成鲜明对比。诗中“侯门月色少于灯”的描写,暗示了城市的繁华却缺乏温暖的情感,突显出“月色”的清冷与“灯”的温暖之间的差距。
在饥饿时,作者只想吃些药膳,显示出他宁愿回归自然,远离浮华的生活。最后一联“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则是对归隐生活的美好向往,暗示了在山中生活的简单与纯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都市生活的不满,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人惯去山中住:野人习惯在山中生活,表明对自然生活的熟悉。
- 自到城来闷不胜:来到城市后,却感到无比的烦闷,反映出城市生活的压抑。
- 宫树蝉声多却乐:虽然宫中树木间蝉鸣声多,似乎很快乐,但实际上并不能让人感到愉悦。
- 侯门月色少于灯:侯门之下的月色,清冷而少于暖光,表现出城市生活的孤独感。
- 饥来唯拟重餐药:饥饿时只想吃些药膳,体现出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 归去还应只别僧:回去后也只能向和尚告别,暗示与世隔绝的生活。
- 闻道旧溪茆屋畔:听说旧溪边的茅屋旁,表明对往昔的怀念。
- 春风新上数枝藤:春风中新长出几枝藤蔓,象征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市生活与山中生活的对比,突出主题。
- 意象:使用“蝉声”、“月色”、“藤”等自然意象,营造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拟人:让春风与藤蔓有生命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隐士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与对简单田园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唐代士人对个人理想与自然和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人:象征隐逸与自由。
- 宫树:象征繁华与虚华。
- 侯门:象征权贵与压抑。
- 月色:象征孤独与清冷。
- 春风:象征生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野人惯去山中住”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习惯?
- A. 爱好城市生活
- B. 喜欢隐居山中
- C. 对自然无感
- D. 渴望名利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侯门月色少于灯”意味着什么?
- A. 城市生活温暖如春
- B. 城市生活孤独冷清
- C. 自然生活快乐无比
- D. 月色比灯光明亮
- 答案:B
-
在诗中,春风和藤蔓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 A. 冷清的城市生活
- B. 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C. 过去的美好时光
- D. 隐士的孤独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隐逸生活,但更加注重山水的描绘,情感更为细腻。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反映对孤独的思考,但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放纵,风格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姚合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