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年食粥老尚书,乞米长安李大夫。
饥死只今谁裹饭,可怜曼倩羡侏儒。
白话文翻译:
当年那位吃粥的老尚书,向长安的李大夫乞讨米粒。
如今饥饿至死的人,谁来给他们包裹饭食?可怜的曼倩却羡慕侏儒(小人)。
注释:
- 食粥:吃稀饭,指一种简朴的饮食。
- 老尚书:指年长的官员,或指某位名声显赫的文人。
- 乞米:乞讨米粒,表示生活困苦。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繁华与富庶。
- 饥死:因饥饿而死,强调饥荒的严重性。
- 曼倩:指古代著名的诗人,可能为风流倜傥的象征。
- 侏儒:形容身材矮小的人,隐喻某种特定的养生之道或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曼倩”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和不屑于世俗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作者以曼倩的羡慕为引,反衬出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字梦阮,号梅溪,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常用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引起读者共鸣。
创作背景:
《鲁公乞米帖》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人民生活困苦,饥荒频发。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与今时的困境,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鲁公乞米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悲剧。诗中通过对当年老尚书与李大夫的描绘,表现出其曾经的尊贵与如今的乞讨,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不已。诗的开头提到“食粥”,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写照,也象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困境。接下来“饥死只今谁裹饭”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社会冷漠的控诉。最后一句“可怜曼倩羡侏儒”,则以曼倩的羡慕作为反讽,指出即使在困境中,人们仍然有追求和憧憬,但这种追求却是建立在他人苦难之上的。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食粥老尚书”:描绘了曾经的老尚书,身份显赫,但现在却只能靠粥为生。
- “乞米长安李大夫”:乞讨者的身份与长安名士的对比,突显了现实的冷漠。
- “饥死只今谁裹饭”:强调了社会上饥饿者的无奈与痛苦。
- “可怜曼倩羡侏儒”:用曼倩的羡慕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讽:通过曼倩的羡慕,反映社会对困苦者的漠视,形成讽刺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人们的无奈,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深处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食粥:象征贫困与无奈。
- 乞米:代表人们的生存挣扎。
- 饥死:直接反映社会的悲惨现状。
- 曼倩:象征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尚书”指代的是谁? A. 年长的官员
B. 年轻的文人
C. 富商 -
“长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贫穷
B. 繁华与富庶
C. 战乱 -
“可怜曼倩羡侏儒”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B. 对人们困境的同情
C. 对理想的追求与无奈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周密《鲁公乞米帖》都在关注社会底层的困苦,杜甫通过描绘个人困境,呼唤社会的关注;而周密则通过对比与反讽,揭示社会的冷漠。两者在表现手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深切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周密的《诗词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