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时间: 2025-01-06 13:10: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作者:高适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和平的时代,重视的是平定法令,皇帝的车驾推举了许多有才之人。远望北海的边际,广阔的波涛展现在眼前。四匹马尚未得到休息,三座高山又安放在何处呢?巨大的鳌虾是无法钓到的,高浪翻滚如崔嵬的山峰。清晨的阳光照耀百谷,广袤的海面连接着天际。潮流汹涌,带来浩瀚的景象,让人观望的心情更加沉重。日出时可以看到鱼的眼睛,月圆时知道蚌的胎。所见的都不是想象而来,而是心中灵动的猜测。远处的颜色映衬着孤独的小岛,虚无的声音蕴含着雷声。风吹动了贡品的衣裳,水阻挡了天上的灾难。握紧缰绳准备捕捉飞鸟,忘却机巧的鸥鸟又回来了。由于情感的高雅和骚动,独自站立在尘埃之外。官道的用处终究不同,但我在翰林中依旧得以陪伴。长久鸣叫感谢知己,心中所愧不是龙的媒介。
注释
- 輶轩:古代帝王的车驾,象征权力和地位。
- 迢遥:远而又远,形容距离。
- 巨鳌:传说中的巨大海兽,象征难以捕捉的理想。
- 湛湛:清澈的样子,这里形容海水的颜色。
- 九垓:古代对遥远地方的称呼,象征无边无际。
- 挹流:指引水流,表示接受和包容。
- 日出见鱼目: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的来临。
- 龙媒:古代指代高贵的配偶,暗指自身的渺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约702年-765年),字达夫,号白云,唐代著名诗人,善于边塞诗,作品多描写战争与英雄气概,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高适任职于边塞的期间,表达了他对边疆壮丽景色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盼。诗中通过对北海的描绘,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感慨和自身渺小的意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海的浩瀚景色,体现了作者的豪情与对理想的追求。诗的开头以“圣代务平典”引入,展现出对盛世的向往;接着通过“迢遥溟海际”描绘出北海的辽阔与神秘。这种对自然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诗人用巨鳌来象征理想和追求的高不可攀,表达了对理想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而“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则体现了自然的广袤与生命的繁茂,形成了一种对比,继续深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理想的思索与追求。诗中多次提及“流”、“海”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无常,最终以“长鸣谢知己”来结束,表达了对知己的感激与对生活的思考。高适通过这首诗,既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追求,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代务平典:在这个和平的时代,国家重视的是法令的平定。
- 輶轩推上才:皇帝的车驾提拔了有才之人,暗示朝廷的重视。
- 迢遥溟海际:远远望去,北海的海际线模糊可见。
- 旷望沧波开:心中无限遐想,向着茫茫的海面展开。
...
修辞手法分析:
- 比喻:“巨鳌不可钓”将理想比作难以捕捉的巨物,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工整的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心以精灵猜”,将心灵拟人化,表达内心的灵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国家安宁、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理想与自我价值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北海的壮丽,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显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渺小。诗歌反映了高适对盛世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 北海:象征广袤、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 巨鳌:象征难以实现的理想或目标。
- 四牡:象征着力量与生命的活力。
- 日出、月圆: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巨鳌”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理想与追求
C. 时间的流逝
D. 诗人的情感 -
“湛湛朝百谷”中的“湛湛”指的是?
A. 清澈的水
B. 深邃的思想
C. 高远的天空
D. 繁茂的植物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高适的边塞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高适侧重于理想与自我反思,而王之涣则更强调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高适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