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南征蛮诗》
时间: 2025-01-04 11:59:07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
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
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
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
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
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
梯巘近高鸟,穿林经毒虫。
鬼门无归客,北户多南风。
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
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
饷道忽已远,悬军垂欲穷。
精诚动白日,愤薄连苍穹。
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
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
临事耻苟免,履危能饬躬。
将星独照耀,边色何溟濛。
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
相逢论意气,慷慨谢深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云南征蛮诗
白话文翻译:
天宝十一年,朝廷下令攻打西南蛮族,右相杨公兼任节制,便奏请前云南太守李宓渡海自交趾出征。路途艰险,往返数万里,几乎是百王未曾通达的地方。十二年四月,他抵达长安,君子因此知道庙堂中的使者能干,李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适逢我忝列于此人之列,因此赋诗以记。圣人赫然震怒,命令攻伐西南蛮族。庙堂肃穆,深沉而有节制。于是激励士气,得以建功立业。料死不料敌,顾念恩惠宁顾终身。鼓声震天,转战蛮夷之间。高山近在咫尺,穿林经过毒虫。鬼门无归客,北门迎南风。蜂虿隔万里,云雷随九攻。长驱破浪,急击群山。供给的道路忽然遥远,悬军将尽。精诚感动白日,愤怒冲天。野外觅食掘田鼠,午餐兼收僰僮。收兵列阵于亭台,开土拓展至西东。临事不惧苟且,面对危难能自省。将星独自照耀,边地何其昏暗。泸水夜可渡,交州如今始通。归来长安路上,召见甘泉宫。廉蔺若未死,孙吴知暗同。相逢论意气,慷慨感激深情。
注释:
- 李宓: 唐代云南太守,因受命征战西南而被赞美。
- 天宝: 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 西南夷: 指的是西南地区的蛮族部落。
- 庙堂: 指朝廷。
- 节制: 指对军队的指挥和管理。
- 噩梦: 形容境遇艰难。
- 鼓行: 形容军队出征的声音和气势。
- 泸水: 地名,位于今四川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号青莲,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任职于边疆,诗风豪放,关注国家大事。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玄宗时期,正值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征讨西南蛮族。高适以李宓的事迹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征战的感慨和对士人的激励。
诗歌鉴赏:
《李云南征蛮诗》是一首表现边疆征伐的豪迈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李宓的征战经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士人的赞美。诗的开头提到“天宝十一载”,明确了历史背景,接着描写征战的艰辛和勇气,如“道路险艰”,使读者感同身受。同时,诗中也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牺牲,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情感。更重要的是,诗中对李宓的赞美和对士人激励的表达,传递了对忠诚、勇敢精神的追求与向往。
诗的语言气势磅礴,运用丰富的意象,如“鼓行天海外”、“穿林经毒虫”等,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壮阔与艰险。整体上,诗作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既表现了对征伐的豪情,也对士人的精神寄予厚望,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特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引入背景,表明时间与战争的动因。
- “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描述征途的艰辛与不易。
- “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赞美李宓的才能与贡献。
- “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描绘出征的壮观场面。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星独照耀”比喻优秀将领的光辉。
- 对仗:如“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表现出节奏之美。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国家征伐的豪情壮志,对士人勇敢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战斗牺牲的深沉反思。
意象分析:
- 高山:象征险阻与挑战。
- 南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白日:象征光明与正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 A. 隋
- B. 唐
- C. 宋
- D. 明
-
李宓是哪个地方的太守?
- A. 四川
- B. 云南
- C. 江西
- D. 河南
-
诗中“将星独照耀”主要想表达什么?
- A. 战争的艰辛
- B. 优秀将领的光辉
- C. 士人的牺牲
- D. 朝廷的权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更强调战争的艰苦与士人的英勇,而王之涣则更多展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豪放与壮丽,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