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本欲除阉腐,安知召冠戎。
缁郎不为相,朱贼得称雄。
白话文翻译:
本来想要铲除阉人和腐败,哪里知道却召来了外族的军队。
那些穿黑衣的士人不再做宰相,而红色的贼寇却称霸了。
注释:
- 阉腐:指的是当时贪污腐败的权臣,"阉"字暗指阉人,即被阉割的宫廷内臣。
- 召冠戎:召来了军队,"冠"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军队的将领或头目,"戎"指的是外族的兵士。
- 缁郎:指穿黑衣的士人,古代士人的一种称谓,通常是指读书人或官员。
- 朱贼:指的是外来的贼寇,"朱"字暗示其鲜明的颜色,象征着凶猛与侵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荫,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而沉郁,擅长描写时事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朝末年,社会动荡,外族入侵频繁,政治腐败严重。刘克庄通过诗歌表明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愤懑,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与愤怒。刘克庄一开始表达了想要清除腐败现象的愿望,然而却意外地引来了外族的军队,这实际上暗示了在内政不治的情况下如何可能导致外患的加剧。他借用"缁郎不为相"来表现士人失去了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朱贼得称雄"则指向外族势力的猖獗,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悲哀。
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张力,内政的失利与外敌的入侵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刘克庄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传达了时代的呼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本欲除阉腐”:表达了诗人对当时贪官污吏的痛恨和想要铲除他们的愿望。
- “安知召冠戎”:却没想到这样做可能会引来外族的入侵,展现了对局势的无奈。
- “缁郎不为相”:黑衣士人(士人)不再被重用,说明士人的地位在动荡中受到削弱。
- “朱贼得称雄”:而外族的贼寇却趁机崛起,显示了国家的危机。
-
修辞手法:
- 对比:内外问题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矛盾冲突。
- 隐喻:阉腐与戎军的召唤,隐喻内政与外患的关系。
- 排比:通过对称结构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的痛心和对外敌入侵的无奈,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危机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阉腐:象征当时的腐败统治,暗示着国家的衰败。
- 戎:象征外来侵略者,代表着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 缁郎:象征理想中的士人,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失落与无奈。
- 朱贼:象征外族的强大与对国家的掠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阉腐”主要指什么?
- A. 忍耐的士人
- B. 统治阶层的腐败
- C. 外族的军队
- D. 文化的衰落
-
“缁郎不为相”表达了什么?
- A. 士人的权力被削弱
- B. 士人开始反叛
- C. 士人重返朝堂
- D. 士人出家为僧
-
诗中“朱贼”指的是?
- A. 友好的外族
- B. 内部的叛贼
- C. 外来的侵略者
- D. 忍耐的士人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国家动荡带来的忧虑与痛苦。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无奈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刘克庄的《杂咏一百首·崔昌遐》都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与政治腐败的深切关怀,但杜甫的诗更为悲壮,而刘克庄的则带有一种无奈的反思。两者都反映了士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研究》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