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自叹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门掩牢愁白日过,不应老子坐婆娑。
虽生得似无生好,欲死其如不死何。
王蠋高风真可挹,鲁连大节岂容磨。
东流不尽铜驼恨,四海悠悠总一波。
白话文翻译:
门关得紧,愁苦在白日中流逝,不应该让我在这里无所作为。
虽然活着不如死去好,想要死却又如同不死一般。
王蠋的高风亮节真的值得仰慕,鲁连的大节操岂能轻易磨灭?
东流的河水带不走铜驼的遗恨,四海的波涛都在一个方向奔流。
注释:
- 掩牢:关紧,封闭。
- 婆娑:形容无所事事的样子。
- 王蠋:王蠋是指王蠋(zhì),古代一位高风亮节的人物,象征着高尚的品德。
- 鲁连:鲁连是指鲁连(lián),古代的义士,以大节而闻名。
- 铜驼:铜驼指铜驼之恨,源于古代的铜驼,象征着遗憾与怀念。
- 四海悠悠总一波:意指无论四海的波涛如何起伏,最终都是同一波澜,暗含人生的无常与相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天祥,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抵抗元军入侵的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忠诚和勇气,是民族英雄。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文天祥被囚禁期间,表达了他对国家沦陷的痛心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出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自叹》是一首充满感慨与哲思的诗,文天祥通过对人生、理想和道德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的内心挣扎与坚定信念。诗中开头以“门掩牢愁白日过”引入,描绘了他在幽闭环境中感受到的深重愁苦,暗示着他对生命的无奈与困惑。接着,诗人以“虽生得似无生好”表达出对生存的绝望,认为活着不如死去来得痛快,体现了他在逆境中的绝望情绪。
然而,文天祥并没有完全沉浸于悲观之中,而是通过提到“王蠋高风”和“鲁连大节”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象征着忠义与坚贞,使他在绝境中仍能寻找到一丝希望与力量。最后,诗人以“东流不尽铜驼恨,四海悠悠总一波”收尾,表达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无常,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同情与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门掩牢愁白日过”:困于狭小空间,感受到白日的流逝与愁苦。
- “不应老子坐婆娑”:不应坐视生死,陷入无所作为的状态。
- “虽生得似无生好”:活着的状态不如死去的解脱。
- “欲死其如不死何”:即使想要死去,却又无法真正解脱。
- “王蠋高风真可挹”:赞美王蠋的高尚品德,值得人们学习。
- “鲁连大节岂容磨”:强调鲁连的节操不可磨灭。
- “东流不尽铜驼恨”:遗恨如河水般流淌,无法消逝。
- “四海悠悠总一波”:无论四海的波涛如何变幻,最终都是同样的命运。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与历史人物的引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同时,象征手法也贯穿全诗,铜驼和波涛象征着个人的遗憾与人生的无常。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文天祥在困境中仍然坚守道德情操与民族精神的决心。
意象分析:
- 铜驼:象征着历史的遗恨与个人的怀念,代表了文天祥对国家沦陷的伤感。
- 东流:流动的河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高风大节:代表着理想与道德的追求,强调人应该崇尚的品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王蠋”的高风亮节象征什么?
A. 忍辱负重
B. 忠义与坚贞
C. 财富与权力 -
诗人用“铜驼”来象征什么?
A. 人生的成功
B. 历史的遗恨
C. 个人的快乐 -
“四海悠悠总一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国家的信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正气歌》 - 文天祥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自叹》与杜甫的《春望》均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痛心,但文天祥更加强调个人的理想与道德,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忧虑。
参考资料:
- 《文天祥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