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任上马太守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1:53: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解任上马太守 其三
作者:王粹 〔明代〕
六十功名叹劫灰,岁时人事两相催。
思归梓里心如醉,忆别黄堂首重回。
圣世自知容懒散,清时谁谓弃庸才。
关心争似忘机好,归去榕阴卧钓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功名的感慨。六十岁的年纪,曾经的功名如同劫灰般消逝,岁月和人事的变迁不断催促着他回归故里。他的心情如醉般渴望回到故乡,回忆起昔日离别时的情景。在这个明圣之世,他自知懒散,而在这个清明的时代,又有谁会认为他放弃了才华呢?关心世俗的事物不如忘却一切,回到故乡的榕树阴下,悠然自得地钓鱼。
注释:
- 劫灰:指遭遇劫难后一切都化为灰烬,喻指功名的无常。
- 岁时人事:指时间的流逝和人生中的种种事务。
- 梓里:故乡,梓树是古代的象征,多用以表示归乡之情。
- 黄堂:指黄堂,是古代的家族或族谱的象征,表示与故乡的联系。
- 圣世:指太平盛世。
- 庸才:指平庸的人才。
- 忘机:指忘却世俗的纷扰,心境清明。
- 榕阴:榕树的阴凉处,表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钓台:指钓鱼的地方,象征安逸和恬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粹,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较少被广泛知晓,但其诗作中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寄托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解任上马太守 其三》是在诗人离任后,感慨功名与人生的作品。王粹在经历了仕途的波折后,面对年华的流逝和对故土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诗,反映出明代士人的普遍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对故乡深切的思恋。开篇以“六十功名叹劫灰”引入,直接触及了人生的无常,令人思考功名的真正意义。岁月如梭,时光催人,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匆匆,让人倍感珍惜。
接下来的“思归梓里心如醉,忆别黄堂首重回”中,诗人描绘了对故乡的渴望与对昔日的怀念,生动地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牵挂。诗中提到的“圣世自知容懒散”,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似乎在反思自己的价值和社会对他的期望。
最后两句“关心争似忘机好,归去榕阴卧钓台”展现了诗人对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一种超脱的态度。通过钓鱼的意象,诗人渴望回归自然,享受恬静的生活,体现出对世俗纷扰的淡然与放下。
整首诗字句简练却意蕴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王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十功名叹劫灰:年过六十,曾经的荣华富贵如同被劫夺后化为灰烬,感慨功名的无常。
- 岁时人事两相催:时间和人生的变迁相互催促,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变动。
- 思归梓里心如醉: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醉般强烈,情感深沉。
- 忆别黄堂首重回:回忆起离开故乡时的情景,充满了对过往的眷恋。
- 圣世自知容懒散:在太平盛世中,诗人自知对生活的懒散态度。
- 清时谁谓弃庸才:在清明的时代,谁又会认为他放弃了才华呢?
- 关心争似忘机好:对世俗的关心不如忘却一切更好,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超脱。
- 归去榕阴卧钓台:归乡后在榕树阴下享受闲适的钓鱼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劫灰”比喻功名的无常。
- 对仗:如“岁时人事”与“思归梓里”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如“心如醉”表现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 象征:榕阴和钓台象征着闲适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功名与人生的无常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安逸生活的向往,渗透着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功名:象征着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
- 梓里:象征故乡,表达出深切的思念。
- 黄堂:古代家族的象征,承载着人情世故和历史记忆。
- 榕阴:象征自然与宁静,表现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钓台:象征隐逸的生活方式,传达出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粹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劫灰”是指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功名的无常
C. 自然的景色
D. 友情的珍贵 -
“归去榕阴卧钓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A. 忙碌
B. 安逸
C. 忧伤
D. 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王之涣: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自然的赞美。
- 《静夜思》 by 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与夜晚的静谧。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解任上马太守 其三》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偏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结合了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两首诗虽风格不同,但均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