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光孝寺前看蕉花作 汤显祖 〔明代〕 拜朔台前春色深,碧云江上几沉吟。霏红腻绿莲花女,抽尽芭蕉一卷心。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拜朔台前,春色已深,我在碧云江上沉思良久。那红绿相间的莲花女,仿佛抽尽了芭蕉的心,卷起了一片深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拜朔台: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回忆中的一个地点。
- 碧云江:江名,具体指哪条江不详,可能是作者想象中的江河。
- 霏红腻绿:形容色彩鲜艳,红绿交织。
- 莲花女:比喻美丽的女子,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纯洁和美丽。
- 抽尽芭蕉一卷心:比喻女子深情如芭蕉心,层层叠叠,难以穷尽。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主要是通过自然景物和比喻来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牡丹亭》等。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回忆某次在光孝寺前的经历,通过描绘春色和江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深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色和江景,以及一个如莲花般美丽的女子。诗中的“霏红腻绿”形容词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描绘了色彩的鲜艳,又隐喻了女子的美丽。而“抽尽芭蕉一卷心”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表达了女子深情的难以穷尽。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汤显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拜朔台前春色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春色深沉,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作者的感慨。
- 第二句“碧云江上几沉吟”,描绘了作者在江边的沉思,碧云江可能是作者想象中的江河,增添了诗意的浪漫色彩。
- 第三句“霏红腻绿莲花女”,通过色彩的描绘,引出了一个如莲花般美丽的女子,形象生动。
- 第四句“抽尽芭蕉一卷心”,运用比喻,表达了女子深情的难以穷尽,芭蕉心层层叠叠,象征着深情的复杂和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抽尽芭蕉一卷心”,将女子的深情比作芭蕉心,形象生动。
- 色彩描绘:“霏红腻绿”,通过色彩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视觉冲击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深情的感慨。通过描绘春色、江景和美丽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深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象征着生机和美好。
- 碧云江:象征着诗意和浪漫。
- 莲花女: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 芭蕉心:象征着深情的复杂和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霏红腻绿”形容的是什么? A. 春色 B. 莲花女 C. 芭蕉心 D. 碧云江
- “抽尽芭蕉一卷心”中的“芭蕉心”比喻的是什么? A. 女子的美丽 B. 女子的深情 C. 江水的深度 D. 春色的浓烈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位明代文学家? A. 李白 B. 杜甫 C. 汤显祖 D. 苏轼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牡丹亭》:汤显祖的另一部代表作,同样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深情的表达。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进行对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深情,但汤显祖的诗更加注重色彩和比喻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汤显祖全集》:收录了汤显祖的所有作品,是研究其文学风格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一本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书籍,适合初学者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