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都尉觅千叶梅云已落尽戏作嘲吹笛侍儿》

时间: 2025-01-19 13:47:07

若为可耐昭华得,脱帽看发已微霜。

催尽落梅春已半,更吹三弄乞风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若为可耐昭华得,脱帽看发已微霜。
催尽落梅春已半,更吹三弄乞风光。

白话文翻译:

如果为了能耐得住这美好的时光,我就脱掉帽子,看看头发上已微微泛霜。
催促着梅花的凋零,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不妨再吹三声笛子,乞求春光再多一点。

注释:

  • 可耐:能够忍受、耐得住。
  • 昭华:美好的时光或景象。
  • 脱帽:指脱下帽子,以显露头发,表示对自身容颜的关注。
  • 微霜:形容头发已经略显白色,暗示年华已逝。
  • 催尽:催促消逝、结束。
  • 三弄:指吹三声笛子,表示轻柔的音乐声。
  • 乞风光:请求更多的春光,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典故解析: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中提到梅花的凋零,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微霜:古代诗词常用“霜”来象征衰老和时间的流逝。诗人用“微霜”体现自身的年岁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黄庭坚年老之际,表达了他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感慨,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对过往青春的怀念。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从王都尉觅千叶梅云已落尽戏作嘲吹笛侍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在开篇中,诗人以“若为可耐昭华得”引入,透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珍惜;而“脱帽看发已微霜”,则在形象上写出了年华的逝去与身份的自省。

接下来的两句则将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紧密结合。“催尽落梅春已半”,暗示着春天的短暂与梅花的凋零,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更吹三弄乞风光”,则是对美好时光的进一步渴求,音乐的轻柔与春光的温暖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依依惜别的氛围。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展现了黄庭坚对生命、时间的思考,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若为可耐昭华得: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强调了时间的宝贵。
  2. 脱帽看发已微霜:通过头发微白的形象,象征着年华的流逝。
  3. 催尽落梅春已半:描绘出梅花凋零的景象,暗示春天的快速流逝。
  4. 更吹三弄乞风光:希望借助音乐的力量来留住春光,表现出对美好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微霜”比作年华的标志,揭示衰老的主题。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梅花的凋零与春天的流逝联系在一起,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表现了诗人对过往青春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和清高,代表着生命的短暂。
  • :象征衰老和时间流逝,体现了人生的无常。
  • 笛声: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留恋,反映心灵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昭华”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时光
    • B. 霜
    • C. 梅花
  2. “脱帽看发已微霜”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A. 对青春的怀念
    • B. 对生活的满足
    • C. 对人生的无所谓
  3. 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 A. 留住春光
    • B. 吸引梅花
    • C. 感叹生命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黄庭坚的诗作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更侧重于豪放与洒脱的情感。而杜甫的《春望》则在对春天的描写中,融入了忧国忧民的主题,展现出更加沉重的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