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闪闪秋光好,行行万宝成。
松高孤鹤唳,竹密一蝉鸣。
大醉衣襟湿,空歌风度清。
腰琴宜更作,楚泽有余情。
白话文翻译:
闪烁的秋光是如此美好,满地的宝物似乎都在行走。
高松之上孤鹤啼叫,密竹之间一只蝉在鸣叫。
我喝得大醉,衣襟湿透,空唱着清风的风采。
腰间的琴声也应该再奏,楚泽的情怀依旧在心中。
注释:
- 闪闪:形容光辉闪烁,光亮的样子。
- 万宝成:形容满地的珍宝,意指秋天的丰收和美丽。
- 孤鹤唳:孤独的鹤发出叫声,象征清冷和高远的情怀。
- 蝉鸣:蝉在竹林中鸣叫,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宁静。
- 大醉:形容酒喝得酩酊大醉的状态。
- 衣襟湿:衣服因醉酒而湿透,表现出一种洒脱和醉意。
- 楚泽:指楚地的水泽,象征着柔情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往往融合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立秋之夕,正值秋季的开始,诗人借助酒兴写下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立秋之夕对酒成章粗遣清景以招佳咏》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情感。首句“闪闪秋光好”便抓住了秋天的精髓,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一片金色的光辉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接着诗人以“松高孤鹤唳,竹密一蝉鸣”描绘了高耸的松树上孤鹤的叫声与竹林中蝉鸣的宁静,生动地呈现出秋天的静谧与清凉。后两句“大醉衣襟湿,空歌风度清”则通过醉酒后的洒脱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尽管醉意朦胧,但心中依然保持着对清风的向往与追求。最后一句“腰琴宜更作,楚泽有余情”不仅呼应了前面的自然意象,更表露出诗人对音乐与情感的渴望,体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情感的寄托。整首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深刻的思索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闪闪秋光好:开篇描绘了秋天的光辉,给人以明亮、温暖的感觉。
- 行行万宝成:暗示秋天的丰收,万物皆有其美,体现自然的富饶。
- 松高孤鹤唳:表现孤独而高远的意境,松树与鹤的结合象征着清冷和高洁。
- 竹密一蝉鸣:蝉鸣于竹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
- 大醉衣襟湿:醉酒后的洒脱,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畏态度。
- 空歌风度清:即使醉酒,仍然保持对清风的向往,体现内心的高洁。
- 腰琴宜更作:呼唤音乐的美好,强调情感的表达。
- 楚泽有余情:楚地的水泽象征着柔情,表达对故乡或自然的深情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光比作闪烁的宝物,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孤鹤和蝉的鸣叫赋予了自然以生命,表现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松高孤鹤唳,竹密一蝉鸣”,增强了诗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秋天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悟,传达出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秋光: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孤鹤:象征着高洁与孤独。
- 蝉鸣:传达出宁静与思考的状态。
- 酒:象征着人生的快意与洒脱。
- 琴:象征着情感的表达与艺术的追求。
- 楚泽:象征着柔情与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乡愁
B. 秋天的美丽
C. 酒的快乐
D. 对自然的探讨 -
诗中提到的“孤鹤”象征着什么? A. 忧伤
B. 高洁与孤独
C. 繁荣
D. 亲情 -
诗人喝酒后感受到什么? A. 悲伤
B. 洒脱与自由
C. 生气
D.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以酒为主题,但更多表现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