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时间: 2025-01-19 21:44:42

西风自古不禁愁。

奈穷秋。

思悠悠。

何似长江,滚滚只东流。

霁景萧疏催晚色,新月影,挂帘钩。

芙蓉寂寞水痕收。

淡烟浮。

冷芳洲。

断霭残云,犹自倚重楼。

纵有茱萸堪插鬓,须不是,少年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西风自古不禁愁。奈穷秋。思悠悠。
何似长江,滚滚只东流。
霁景萧疏催晚色,新月影,挂帘钩。
芙蓉寂寞水痕收。淡烟浮。
冷芳洲。断霭残云,犹自倚重楼。
纵有茱萸堪插鬓,须不是,少年头。

白话文翻译

西风自古以来就让人感到愁苦,尤其在这穷秋时节,思绪绵延不绝。
与其说这情绪像长江水一样,滚滚向东流去,
不如说晴霁后的景色萧条,催促着晚色的降临,
新月的影子挂在帘钩上,映出一片寂寞。
芙蓉花在水面上显得孤单,淡淡的烟雾在水面上漂浮,
冷冷的芳洲上,断断续续的云彩,依旧倚靠在高楼上。
即使有茱萸可以插在鬓角,却已不是年轻的模样了。

注释

  • 禁愁:这里的“禁”意为“阻挡”,即西风自古以来无法阻挡人的愁苦。
  • 穷秋:指深秋。
  • 滚滚只东流:长江水奔流不息,象征时间的流逝。
  • 霁景:雨后晴朗的景色。
  • 挂帘钩:指新月的影子挂在窗帘上。
  • 茱萸:一种植物,古人常用来佩戴以驱邪避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中,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时代感受。他的诗风以细腻、婉约著称,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江城子》创作于沈宜修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情感的寄托显得尤为重要。诗中流露出对青春逝去的感慨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江城子》以悲凉的情感和细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的“西风自古不禁愁”便引领了整首诗的情绪基调,西风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也意味着人生的无常。随着季节的变换,诗人感受到愁苦愈发加重,思绪如长江水般绵延不绝,无处释放。

诗中描绘的“霁景萧疏催晚色”,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清冷的秋意。新月的影子映照在窗帘上,给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单与对过去的怀念。后半部分提到的“纵有茱萸堪插鬓”,则是对青春流逝的感慨,茱萸虽可佩戴,却已不是年轻的象征,更加深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带有忧伤的生命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风自古不禁愁:表达了西风带来的忧愁是传统的,永恒的。
  2. 奈穷秋:感叹深秋的凄凉,进一步加深了愁苦的情感。
  3. 思悠悠:思绪漫长,仿佛无止境。
  4. 何似长江,滚滚只东流:将思绪与长江水的流动相比较,生动形象。
  5. 霁景萧疏催晚色:晴朗的景色带来冷清的晚色,象征孤独。
  6. 新月影,挂帘钩:新月的影子映照出孤寂的美感。
  7. 芙蓉寂寞水痕收:芙蓉花的孤独,水痕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8. 淡烟浮:烟雾般的轻盈,营造出淡淡的忧伤。
  9. 冷芳洲:芳洲的冷清,进一步渲染了孤独。
  10. 断霭残云,犹自倚重楼:断裂的云彩和重楼的意象,给人以压抑感。
  11. 纵有茱萸堪插鬓:茱萸虽可佩戴,却已无青春气息。
  12. 须不是,少年头:强调时间无情,青春不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绪比作长江水,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显得更为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愁苦。
  • 长江: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无尽流逝。
  • 新月:象征孤独与思念。
  • 芙蓉:象征美丽与孤寂。
  • 茱萸:象征青春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风自古不禁愁”中的“禁”是什么意思?

    • A) 阻挡
    • B) 释放
    • C) 批评
    • D) 赞美
  2. 诗中提到的“新月影,挂帘钩”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忧愁
    • D) 愤怒
  3. “纵有茱萸堪插鬓,须不是,少年头”中的“须不是”意为?

    • A) 绝对是
    • B) 不是
    • C) 可能是
    • D) 应该是

答案

  1. A) 阻挡
  2. B) 孤独
  3. B) 不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沈宜修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沈宜修的词更侧重于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更偏向于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的追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沈宜修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