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谒观音山》
时间: 2025-01-19 22:44:3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江城子 谒观音山
作者: 熊盛元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大悲声起小瀛洲。淡烟柔,绿阴稠。劫外空花,都向镜中收。一缕天香飘不定,风细细,梦悠悠。佛音魔影去还留。乍回舟,又凝眸。抟尽恒沙,海上幻琼楼。笑我三生耽语业,能忏得,几多愁?
白话文翻译:
在小瀛洲上响起大悲的声音,淡淡的烟雾柔和,绿荫密集。劫难之外的空花,尽都在镜中收起。一缕天香飘荡不定,微风轻轻吹拂,梦境悠悠。佛音与魔影在这里来去交错。忽然回舟,停下凝视。把无尽的沙子都抟成,海上如幻的琼楼。嘲笑我三生三世的迷恋,能忏悔的,究竟有多少愁苦?
注释:
- 小瀛洲:指佛教中的理想境地,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
- 劫外空花:指人生苦难之外的虚幻之花,暗指世间的种种无常和不可捉摸的美。
- 天香:指佛教的香气,象征着清净与超脱。
- 佛音魔影:佛教的声音和魔鬼的影子,暗示善与恶的对立和交错。
- 恒沙:佛教中的典故,常用来形容数量极多,难以计算的东西。
- 琼楼:美好的房屋,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盛元,现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精神的追求。
创作背景:
《江城子 谒观音山》创作于当代,反映了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思考与探索。观音山作为佛教的圣地,象征着慈悲和超脱,诗人通过对这片圣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苦难的省思和对心灵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江城子 谒观音山》是一首深具哲理性的诗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观音山的敬仰与思索。开头便以“大悲声起”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神圣的氛围。小瀛洲的描绘,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中“淡烟柔,绿阴稠”展现了山水的清幽,给人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感觉。而“劫外空花,都向镜中收”则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空花虽美,却是虚幻的存在,反映了诗人对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表现出对心灵自由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佛音与魔影的交织,象征着生活中的善恶、快乐与痛苦,体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最后,诗人以“笑我三生耽语业,能忏得,几多愁?”总结全诗,表现出对人生执念的反思与对内心愁苦的无奈,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悲声起小瀛洲:大悲咒的声响在小瀛洲上响起,象征着佛教的慈悲和救赎。
- 淡烟柔,绿阴稠:描绘了山水的柔和与静谧,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劫外空花,都向镜中收:空花的虚幻与无常,暗示人生的苦难与追求的迷失。
- 一缕天香飘不定,风细细,梦悠悠:天香的轻盈与梦境的飘渺,表现出心灵的自由与渴望。
- 佛音魔影去还留:善与恶的交错,象征着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 乍回舟,又凝眸:回到现实,凝视内心,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 抟尽恒沙,海上幻琼楼:将无尽的沙子抟成幻影,象征理想与追求的虚幻。
- 笑我三生耽语业,能忏得,几多愁:对自己执念的反思,表达对人生愁苦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劫外空花”比作人生的虚幻,形象而生动。
- 拟人:将“天香”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佛音魔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山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人生苦难的省思,体现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世界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瀛洲:理想境地、超脱的象征。
- 淡烟:虚幻与宁静的象征。
- 空花:无常与人生苦难的象征。
- 天香:清净与超脱的象征。
- 琼楼:理想与美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小瀛洲象征什么? A) 人生的虚幻
B) 超凡境地
C) 自然美 -
“劫外空花”中的“劫”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乐趣
B) 人生的苦难
C) 心灵的自由 -
诗中“佛音魔影去还留”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善与恶的对立
B) 自然的美丽
C) 人生的快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思乡之情,反映对人生的思考。
- 《登高》杜甫:表达人生的艰辛与追求。
诗词对比:
- 《江城子 谒观音山》与《庐山谣》:两首诗均描绘自然美景,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评传》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江城子 谒观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