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小沙溪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诸峰知我厌泥行,
卷尽痴云放嫩晴。
不分竹梢含宿雨,
时将残点滴寒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诗中提到的“诸峰”似乎明白我厌倦了在泥泞中行走,因此将那些愚痴的云彩卷走,露出清新的晴天。竹梢上依然挂着宿雨,细细的雨滴不分昼夜地滴落,伴随着寒意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诸峰:指众多山峰,这里代指自然景色。
- 厌泥行:厌倦在泥泞中行走,表达对艰苦旅行的疲惫。
- 痴云:形容云彩愚笨,可能指多云的天气。
- 嫩晴:指清新而温和的晴天。
- 宿雨:指前一夜的雨水,没完全干涸的雨。
- 残点:残留的雨滴。
- 寒声:滴水声带来的寒意。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常见于宋代诗人的作品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游历小沙溪时,描绘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宁静、清新的向往和对艰难行旅的厌倦。小沙溪是一条溪流,环境幽静,十分适合诗人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宿小沙溪》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展现了杨万里细腻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歌技巧。诗的开头,作者通过“诸峰知我厌泥行”一句,传达出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山峰似乎感应到了他的疲惫,而将繁重的云彩卷走,给予他一片清新的天空。这种人性化的描写,使得自然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作者内心情感息息相关的存在。
接下来的“卷尽痴云放嫩晴”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出诗人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感受,经过雨水洗礼后的晴天显得格外清新。第三句“不分竹梢含宿雨”,则将目光转向细微的竹子,表现出诗人在细节上的观察力,竹梢上仍然挂着未干的雨水,展现出自然的静谧与幽深。最后一句“时将残点滴寒声”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雨滴不断落下,伴随着寒意,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孤独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在旅行中,虽然有疲惫和孤独,但在清新的自然中却又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诗中的意象清新而不失深刻,体现了杨万里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峰知我厌泥行:众多山峰似乎懂得我厌倦在泥泞中行走的心情。
- 卷尽痴云放嫩晴:把那些愚笨的云彩卷走,露出清新温和的晴天。
- 不分竹梢含宿雨:竹梢上仍然挂着前夜的雨水,雨滴未干。
- 时将残点滴寒声:偶尔有雨滴继续落下,传来寒冷的声音。
修辞手法:
- 拟人:将山峰赋予感情,体现自然与人的关系。
- 比喻:将云彩形容为“痴”,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形式上对称,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琐旅途的厌倦,反映出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自然的伟大与宁静,也是内心情感的寄托。
- 云彩:象征变化无常的天气,反映心境的起伏。
- 竹梢:细腻的自然元素,代表清新与宁静。
- 雨水:象征生命的滋润,时而带来寒意,也带来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诸峰知我厌泥行”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山的喜爱
B. 对泥泞的厌倦
C. 对雨的怀念 -
填空题:诗中“卷尽痴云放__”是指天气的变化。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竹梢上有宿雨,代表了诗人对细节的观察。(对/错)
答案:
- B
- 嫩晴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行》 - 杜牧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杨万里的《宿小沙溪》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细腻与清新,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豪放,后者细腻,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