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迷楼》

时间: 2025-01-06 07:48:00

古寺行宫是,荒台迹近真。

枫枯能作语,钗老化为人。

夜蜡烧天泪,秋蛾幻月新。

当年倘不乐,难道不成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得迷楼 袁宏道 〔明代〕 古寺行宫是,荒台迹近真。 枫枯能作语,钗老化为人。 夜蜡烧天泪,秋蛾幻月新。 当年倘不乐,难道不成尘。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寺庙曾是行宫,荒废的楼台遗迹近似真实。 枯萎的枫树仿佛能说话,古老的钗子似乎变成了人。 夜晚的蜡烛燃烧着,像是天上的泪水,秋天的飞蛾在月光下幻化出新的景象。 当年如果不够快乐,难道不会化为尘埃吗?

注释:

  • 古寺行宫是:指古寺曾是皇帝的行宫。
  • 荒台迹近真:荒废的楼台遗迹接近真实存在。
  • 枫枯能作语:枯萎的枫树仿佛有生命,能说话。
  • 钗老化为人:古老的钗子似乎变成了人形。
  • 夜蜡烧天泪:夜晚的蜡烛燃烧,比喻为天上的泪水。
  • 秋蛾幻月新:秋天的飞蛾在月光下幻化出新的景象。
  • 当年倘不乐,难道不成尘:当年如果不快乐,难道不会化为尘埃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游历古迹时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游历古迹时,看到古寺和荒台的遗迹,感慨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寺和荒台的描绘,展现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诗中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枫枯能作语”和“钗老化为人”,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夜蜡烧天泪”和“秋蛾幻月新”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古诗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行宫是:开篇点明古寺曾是皇帝的行宫,暗示了历史的厚重。
  • 荒台迹近真:荒废的楼台遗迹接近真实存在,表达了时光的流逝。
  • 枫枯能作语:枯萎的枫树仿佛有生命,能说话,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钗老化为人:古老的钗子似乎变成了人形,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 夜蜡烧天泪:夜晚的蜡烛燃烧,比喻为天上的泪水,形象生动。
  • 秋蛾幻月新:秋天的飞蛾在月光下幻化出新的景象,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变化。
  • 当年倘不乐,难道不成尘:当年如果不快乐,难道不会化为尘埃吗?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拟人化:如“枫枯能作语”和“钗老化为人”,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
  • 比喻:如“夜蜡烧天泪”,将蜡烛的燃烧比喻为天上的泪水。
  • 对仗:如“古寺行宫是,荒台迹近真”,语言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古寺和荒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拟人化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古寺:历史的厚重和时光的流逝。
  • 荒台:遗迹的真实存在和时光的流逝。
  • 枫枯:生命的脆弱和时光的流逝。
  • 钗老:古老物品的生命化和时光的流逝。
  • 夜蜡:夜晚的孤独和时光的流逝。
  • 秋蛾:时光的流转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枫枯能作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化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夜蜡烧天泪”比喻了什么? A. 夜晚的孤独 B. 时光的流逝 C. 天上的泪水 D. 蜡烛的燃烧

  3. 诗的最后一句“当年倘不乐,难道不成尘”表达了什么? A. 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历史的厚重感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袁宏道《赋得迷楼》: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袁宏道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袁宏道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