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

时间: 2025-01-06 08:11:51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因大笑而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白话文翻译

天目山幽深、奇异、古老,难以用言语形容,从山脚到山顶,大约有二十多里路。一般来说,深山幽静的地方多荒凉,陡峭的地方少曲折,古老的山貌则少有美丽,山体庞大则少有精致,以至于山高水少,石头尖锐而植被稀疏,这些都是山的缺点。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飞流的水声潺潺,如同千万匹白色的丝绸,这是第一绝。石头的颜色苍翠润泽,石质深邃巧妙,石径曲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第二绝。即使是幽深的山谷和悬岩,庵宇也都精致,这是第三绝。我不喜欢雷声,但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起来像婴儿的声音,这是第四绝。清晨起来看云,云在深谷之下,白净如棉,奔腾如浪,整个大地像琉璃海,群山尖尖地突出在云上像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的变化最多样,景象奇特,不是久居山中的人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形态。山中的大树,直径近四十围,松树形状如伞,高度不超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头茶的香味,远胜龙井,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的破塘,但更加清远,这是第七绝。我认为长江以南,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在幻住庵过夜的第二天,清晨起来看云,之后登上山顶,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寻找旧路下山。连续几天天气晴朗,山僧认为这是异常的,下山时大家都相互祝贺。山中有僧人四百多人,他们行礼非常恭敬,争相邀请我吃饭。临行时,僧人们说荒山偏僻小,不值得您这样的大人物光临,怎么办呢?我说天目山我们也有一些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大笑着告别。

注释

  • 天目:指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
  • 幽邃奇古:形容天目山幽深、奇异、古老。
  • 庄至颠:从山脚到山顶。
  • 峭削者鲜迂曲:陡峭的山很少有曲折。
  • 骨大则玲珑绝少:山体庞大则少有精致。
  • 飞流淙淙:形容水流声。
  • 石色苍润:石头的颜色苍翠润泽。
  • 石骨奥巧:石质深邃巧妙。
  • 石径曲折:石路曲折。
  • 石壁竦峭:石壁高耸陡峭。
  • 幽谷县岩:幽深的山谷和悬岩。
  • 庵宇皆精:庵宇都很精致。
  • 雷声甚小:雷声很小。
  • 绝壑下:深谷之下。
  • 白净如绵:云白净如棉。
  • 奔腾如浪:云奔腾如浪。
  • 琉璃海:形容云海像琉璃一样。
  • 诸山尖出云上若萍:群山尖尖地突出在云上像浮萍。
  • 云变态最不常:云的变化最多样。
  • 山树大者:山中的大树。
  • 四十围:形容树的直径很大。
  • 松形如盖:松树形状如伞。
  • 头茶之香者:头茶的香味。
  • 远胜龙井:远胜过龙井茶。
  • 笋味类绍兴破塘: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的破塘。
  • 清远过之:更加清远。
  • 修真栖隐之地:修身隐居的地方。
  • 出缠结室之想:出家修行的念头。
  • 幻住:幻住庵。
  • 绝顶:山顶。
  • 高峰死关:高峰死关。
  • 活埋庵:活埋庵。
  • 晴霁甚:天气晴朗。
  • 山僧以为异:山僧认为这是异常的。
  • 执礼甚恭:行礼非常恭敬。
  • 荒山僻小:荒山偏僻小。
  • 不足当巨目:不值得您这样的大人物光临。
  • 有些子分:有一些缘分。
  • 不劳过谦:不必过于谦虚。
  • 面誉:当面称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文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个性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袁宏道游历天目山后的作品,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修真栖隐之地”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和理想。

诗歌鉴赏

袁宏道的这首《天目》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天目山的独特魅力。诗中,作者通过“七绝”的描述,将天目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飞流淙淙的山壑,到苍润奥巧的石色,再到幽谷县岩的庵宇,每一绝都体现了天目山的独特之美。特别是对云的描写,作者用“白净如绵,奔腾如浪”来形容云的形态,展现了云海的壮阔和变幻莫测。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情感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开篇即点明天目山的幽深、奇异、古老,难以用言语形容。
  2. 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从山脚到山顶,大约有二十多里路。
  3.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一般来说,深山幽静的地方多荒凉,陡峭的地方少曲折,古老的山貌则少有美丽,山体庞大则少有精致。
  4. 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以至于山高水少,石头尖锐而植被稀疏,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5.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飞流的水声潺潺,如同千万匹白色的丝绸,这是第一绝。
  6.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石头的颜色苍翠润泽,石质深邃巧妙,石径曲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第二绝。
  7.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即使是幽深的山谷和悬岩,庵宇也都精致,这是第三绝。
  8.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我不喜欢雷声,但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起来像婴儿的声音,这是第四绝。
  9.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清晨起来看云,云在深谷之下,白净如棉,奔腾如浪,整个大地像琉璃海,群山尖尖地突出在云上像浮萍,这是第五绝。
  10.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然而云的变化最多样,景象奇特,不是久居山中的人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形态。
  11.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山中的大树,直径近四十围,松树形状如伞,高度不超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
  12.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头茶的香味,远胜龙井,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的破塘,但更加清远,这是第七绝。
  13.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我认为长江以南,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14.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在幻住庵过夜的第二天,清晨起来看云,之后登上山顶,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15.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第二天,从活埋庵寻找旧路下山。
  16.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连续几天天气晴朗,山僧认为这是异常的,下山时大家都相互祝贺。
  17.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山中有僧人四百多人,他们行礼非常恭敬,争相邀请我吃饭。
  18. 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临行时,僧人们说荒山偏僻小,不值得您这样的大人物光临,怎么办呢?我说天目山我们也有一些缘分,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也不敢当面称赞。
  19. 因大笑而别:于是大笑着告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流淙淙,若万匹缟”、“白净如绵,奔腾如浪”等,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天目山的自然景观。
  • 拟人:如“听之若婴儿声”,将雷声拟人化,赋予其柔和的特质。
  • 对仗:如“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等,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天目山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七绝”不仅是对天目山美景的概括,也是作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流淙淙:形容水流声,象征天目山的生机与活力。
  • 石色苍润:石头的颜色苍翠润泽,象征天目山的古老与深邃。
  • 白净如绵:云白净如棉,象征云海的纯净与宁静。
  • 奔腾如浪:云奔腾如浪,象征云海的壮阔与变幻。
  • 琉璃海:形容云海像琉璃一样,象征云海的美丽与神秘。
  • 诸山尖出云上若萍:群山尖尖地突出在云上像浮萍,象征群山的孤高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袁宏道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七绝”是指什么? A. 七种绝妙的景色 B. 七种绝妙的诗句 C. 七种绝妙的人物 D. 七种绝妙的事物

  3. 诗中提到的“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这里的“头茶”是指什么? A. 最好的茶 B. 最差的茶 C. 最贵的茶 D. 最便宜的茶

  4. 诗中提到的“修真栖隐之地”是指什么? A. 修行的场所 B. 隐居的场所 C. 旅游的场所 D. 学习的场所

答案

  1. C. 明代
  2. A. 七种绝妙的景色
  3. A. 最好的茶
  4. B. 隐居的场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山的雄伟与壮丽。

诗词对比

  • 袁宏道的《天目》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但袁宏道更注重对天目山独特之美的展现,而王维则更注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袁宏道的《天目》与杜甫的《望岳》:两者都描绘了山的雄伟与壮丽,但袁宏道更注重对天目山细节的描绘,而杜甫则更注重对泰山整体气势的展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袁宏道诗集》:收录了袁宏道的所有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明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有助于理解袁宏道诗歌的背景和影响。
  • 《天目山志》:详细介绍了天目山的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景观,有助于深入了解诗中描绘的天目山。

相关诗句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下一句是什么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上一句是什么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下一句是什么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下一句是什么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下一句是什么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下一句是什么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下一句是什么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下一句是什么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上一句是什么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下一句是什么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下一句是什么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上一句是什么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下一句是什么

由庄至颠,上一句是什么

由庄至颠,下一句是什么

可二十余里。上一句是什么

可二十余里。下一句是什么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上一句是什么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下一句是什么

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上一句是什么

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下一句是什么

骨大则玲珑绝少,上一句是什么

骨大则玲珑绝少,下一句是什么

以至山高水乏,上一句是什么

以至山高水乏,下一句是什么

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上一句是什么

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下一句是什么

天目盈山皆壑,上一句是什么

天目盈山皆壑,下一句是什么

飞流淙淙,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