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生不至庐山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

时间: 2025-01-04 08:18:50

泉声虢虢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泉声虢虢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

白话文翻译:

泉水声响如音乐,苍翠的树木在风中摇曳;
云雾缭绕中,有位高僧独占一处房间。
粮食匮乏,几乎没有生火做饭,
佛祖却不肯离开禅床,继续坐禅。
谁能将这个宗旨传承下去?
即使天子下旨,也难以召集道场。
何必在此真分一间居住,
偶尔路过这里,已然感到清凉舒适。

注释:

  • 虢虢:形容泉水流动声响,似音乐般悦耳。
  • 缁流:指僧人,因僧人多穿黑色或缁色衣服。
  • 黄敕:指皇帝的诏书。
  • 道场:佛教和道教的修行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仲明,号天涯,宋代诗人,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刘克庄梦中游庐山,表达了他对庐山的向往和对禅宗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佛教和道教文化盛行,诗人试图通过梦境探讨宗教信仰的内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写与宗教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开篇描绘泉水声与苍翠树木,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环境;接着描写高僧的独处,表现出禅宗的孤高与清净。诗中“粮绝罕曾起烟火”一句,强调了在清净的环境中,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心灵的宁静。最后,诗人提出宗旨的传承与道场的召集,反映了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呈现出一种禅意,既有自然的美,又有哲理的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意在传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泉声虢虢树苍苍:泉水声悦耳,树木苍翠,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景。
  2. 云有高僧占一房:远处有位高僧独居,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净的氛围。
  3. 粮绝罕曾起烟火:生活物资匮乏,几乎没有生火做饭,反映出高僧对物质的淡泊。
  4. 佛来不肯下禅床:佛祖在此不愿离开禅床,暗示了对修行的执着。
  5. 缁流谁可传宗旨:质疑能否将宗旨传承下去,反映出对信仰的思考。
  6. 黄敕难招坐道场:即使皇帝下令,也难以召集信徒,表达人与信仰之间的隔阂。
  7. 何必真分一间住:反思是否真的需要定居,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8. 偶为但过亦清凉:偶尔路过这里,心中感到清凉,展现了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泉声比作音乐,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如“粮绝”与“烟火”,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诗意。
  • 拟人:将佛祖的行为拟人化,展现出深邃的宗教内涵。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反映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追求。

意象分析: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代表了清净与智慧。
  • 高僧:代表着修行者,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禅床:象征着安宁与沉静,反映内心的宁静。
  • 道场:象征着信仰的集聚地,反映出对宗教精神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僧”占据的是什么地方? a) 山顶
    b) 房间
    c) 院子
    答案:b) 房间

  2. 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
    b) 淡泊
    c) 享受
    答案:b) 淡泊

  3. “缁流”指的是: a) 高僧
    b) 普通人
    c) 诗人
    答案:a) 高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孤独的心境,但更多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同为对山水的描写,表达出对友人的期待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