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际寺》
时间: 2025-01-01 14:0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云际寺
白盖微云一径深,
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
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
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
不见南能直到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寺景象。微云飘浮,一条小路通向深邃的东峰,远方的弟子们在此寻访。苍苔覆盖的小路已经熟透,僧人们归回寺院,红叶在林中沙沙作响,鹿群在树林中悠然游荡。高阁中清香扑鼻,营造出一片静谧的境地,夜晚的堂上,疏落的磬声引发了禅意的心境。自从在紫桂岩前离别之后,至今再也未见南方的友人。
注释
- 白盖:指的是白色的云朵,形容轻盈的云彩。
- 微云:轻薄的云层,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 苍苔:指青苔,生长在路面上,表明此地湿润且人迹罕至。
- 声干:形容红叶落下时发出的声音,传达出秋天的气息。
- 疏磬:指的是空旷的磬声,通常用于寺庙敲击,传递出清幽的禅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号梅溪,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他擅长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温庭筠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宿云际寺》创作于温庭筠晚年,生活在唐代衰退的时期。他在寺庙中静心修行,借此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离别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宿云际寺》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意境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寺庙环境,温庭筠以细腻的笔触将景物与内心情感结合,展现出一种深远的禅意。诗的开头,通过“白盖微云”描绘出轻柔的云朵,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东峰弟子远相寻”,表现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寻找之情。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通过苍苔与红叶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气息,给人以清新和萧瑟的感觉。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僧人归寺,鹿在林中游荡,形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高阁的清香与夜堂的磬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境界,仿佛时间在这里暂停。
最后两句表现出深深的离愁与思念,从紫桂岩前别离至今,再也未见南方的友人,让整首诗在温暖的自然景色中渗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交织,展现出一种内心的禅意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盖微云一径深:轻薄的白云飘浮在空中,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暗示了远方的神秘。
- 东峰弟子远相寻:远方的弟子在此寻找,表现出对师长或友人的怀念。
- 苍苔路熟僧归寺:小路被青苔覆盖,僧人们踏着熟透的路归向寺庙,体现了生活的宁静。
- 红叶声干鹿在林:红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鹿群在林中徘徊,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
- 高阁清香生静境:高阁中散发出清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境地。
- 夜堂疏磬发禅心:夜晚的堂中,疏落的磬声激发了禅意,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平静。
- 自从紫桂岩前别:自从在紫桂岩前告别的那一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情感。
- 不见南能直到今:直到现在再也未见南方的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盖微云”比作轻盈的云朵,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红叶的声音和鹿群的游荡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如“高阁清香”和“夜堂疏磬”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寺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出深邃的禅意和孤独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盖微云:象征宁静与柔和,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 苍苔:代表着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静谧。
- 红叶:象征秋天,传达出生命的无常与思念的愁绪。
- 高阁清香:代表着纯净与心灵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描述的环境是什么? A. 寺庙
B. 城市
C. 农田
D. 海边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红叶声干”指的是___在秋风中的声音。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是/否)
答案
- A
- 红叶
- 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行》(杜牧)
- 《秋夕》(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温庭筠《宿云际寺》与白居易《秋夕》: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静谧与思念之情,但温庭筠的诗更侧重于禅意和清幽的环境,而白居易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