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背江楼
作者: 温庭筠 〔唐代〕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
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
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白话文翻译:
在背江楼上,海面上明月皎洁,城墙上角声低沉地呜咽。
堤边的柳树轻轻摇动,岛上的烟雾渐渐朦胧,两行归雁在天际分开。
京口的路上,归来的帆船正好渡过,正是春天即将过去的时节。
银烛的火光快要熄灭,玉绳低垂,一声村里的鸡鸣打破了宁静。
注释:
- 背江楼:指背靠江边的楼阁,寓意依水而建,景色宜人。
- 临海月:海边的明月,描绘出夜晚的宁静美好。
- 城上角声:城墙上的角声,象征着孤独与哀伤。
- 堤柳动:柳树随风摇动,增添了春日的生机。
- 岛烟昏:岛上的烟雾弥漫,描绘出朦胧的景象。
- 两行征雁分:归雁成行飞过,象征着离别与归去。
- 京口路:指通向京口的渡口,表现归家的希望。
- 芳菲欲度:芳香的春天即将过去,暗含时间流逝之感。
- 银烛尽,玉绳低:烛光暗淡,玉绳低垂,暗示夜晚即将结束。
- 村落鸡:村里的鸡鸣声,象征着一天的开始。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归雁”与“村落鸡”均蕴含着深厚的乡愁与对生活的感悟。古人常以雁象征离别与归来,而鸡鸣则常作为晨曦的象征,暗示着新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66年),字飞卿,号仰止,唐代著名词人,与李煜并称为“词宗”。他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语言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女性的美丽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那个时期社会繁荣,文化兴盛。温庭筠的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及人们的情感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更漏子·背江楼》是一首描绘夜晚江边美景的词作,温庭筠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宁静而又充满思乡情愫的氛围。词的开头,通过“背江楼”、“临海月”展示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景象,月光洒在海面上,显得格外清幽。接着,城上角声的呜咽感,传递出一种孤独与哀愁,仿佛在诉说着离愁别绪。
堤柳摇曳,岛烟朦胧,描绘出春日的生机,却又隐含着即将离去的忧伤。两行归雁飞过,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在这幅画面中,京口路和归帆渡则象征着归家的希望与期盼,蕴含着强烈的归属感与温暖。
最后两句描绘夜晚的结束,银烛尽、玉绳低,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继续,而村落鸡鸣则让人们感受到晨曦的来临,带来新的希望与开始。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背江楼,临海月:描绘夜晚背靠江边的楼阁,海面上明月的美丽。
- 城上角声呜咽:城墙上吹响的角声,传递出孤独和哀伤的情感。
- 堤柳动,岛烟昏:柳树随风摇动,岛屿上的烟雾朦胧,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两行征雁分:归雁成行飞过,象征着离别与思乡之情。
- 京口路,归帆渡:归家的希望和归帆的意象,暗示着温暖的归属。
- 正是芳菲欲度:春天即将过去,暗含了时间的流逝。
- 银烛尽,玉绳低:烛光即将熄灭,夜晚的结束,暗示着一天的轮回。
- 一声村落鸡:鸡鸣声打破宁静,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角声比作呜咽,表现出孤独感。
- 拟人:堤柳的动作给予生命,形象生动。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
意象分析:
- 背江楼:象征着依恋与眷恋。
- 明月:代表着思念与希望。
- 角声:传递孤独感与哀愁。
- 柳树:象征着柔美与生机。
- 归雁:象征着离别与归来。
- 鸡鸣:象征着新的开始与生活的继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温庭筠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京口路”指的是?
- A. 一条繁华的街道
- B. 通向京口的渡口
- C. 一条乡村小路
- D. 一条风景优美的河流
-
“银烛尽,玉绳低”表达了什么意境?
- A. 夜晚的结束
- B. 春天的来临
- C. 白天的开始
- D. 节日的欢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 温庭筠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擅长表达情感,但温庭筠更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色与思乡情怀,而李清照则多描写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
以上两位诗人的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各自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温庭筠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