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柏梯寺》

时间: 2025-01-19 17:44:48

一泓秋水千竿竹,静得劳生半日身。

犹有向西无限地,别僧骑马入红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泓秋水千竿竹,
静得劳生半日身。
犹有向西无限地,
别僧骑马入红尘。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泓秋水,映衬着千根竹子,
如此宁静,使得我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了半天的时光。
仍然有一个向西而去的无尽的方向,
那位和尚骑马走入了红尘俗世。

注释:

  • 一泓:一池水,形容水面平静如镜。
  • 秋水:秋天的水,象征清澈、宁静。
  • 千竿竹:千根竹子,描绘出竹林的景象。
  • 静得:形容非常宁静。
  • 劳生:辛苦生活,指过往的烦恼和劳累。
  • 犹有:仍然有。
  • 向西:指向西方,可能暗指去往某个地方。
  • 无限地:形容那片土地广阔无边。
  • 别僧:离开的和尚。
  • 骑马:骑在马背上,象征着出行。
  • 红尘:指世俗的生活,尘世间的事情。

典故解析:

“红尘”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世俗的纷扰与烦恼。诗中和尚的形象也常常与超然的生活相联系,暗示一种出世的理想与世俗的对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嘏,字子美,唐代诗人,曾任翰林学士。他的诗风以清新脱俗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作品多有清雅之气。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诗人借景抒怀,描写了秋水与竹林的宁静之美,同时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发柏梯寺》是赵嘏的一首清新脱俗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水和竹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首句“一泓秋水千竿竹”中,秋水如镜,竹影摇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生向往。第二句“静得劳生半日身”则表达了诗人在此宁静环境中忘却尘世烦恼的感受,仿佛时间在此凝固,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然而,第三句“犹有向西无限地”却将读者拉回现实,诗人意识到无尽的道路与选择,仿佛在提醒人们,尽管自然宁静,生活依然充满挑战与变数。最后一句“别僧骑马入红尘”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尚的离去象征着对尘世的告别,也暗示着修行与世俗之间的永恒冲突。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结合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既有宁静的美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省,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秋水和竹林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秋天的自然之美。
    • 第二句:表达诗人在此美景中感受到的宁静,仿佛能够抛却生活的烦恼。
    • 第三句:暗示还有更多未知的方向等待探索,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
    • 第四句:和尚的离去象征着对世俗生活的选择,反映出诗人对尘世的无奈与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水和竹子比作宁静的象征,增强诗句的意象。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和尚骑马象征着离开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对人生、对世俗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纷扰的无奈,呈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 秋水:象征宁静与清澈,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象征高洁与坚韧,寓意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 西方:可能象征着未来的未知与人生的选择。
  • 红尘:代表世俗生活的纷扰与复杂,诗人对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一泓秋水千竿竹”中的“泓”指什么?

    • A. 池
    • B. 河
    • C. 海
    • D. 湖
  2. 诗中提到的“红尘”指的是?

    • A. 自然
    • B. 世俗生活
    • C. 内心的宁静
    • D. 远方的理想
  3.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 A. 通过描绘战争
    • B. 通过描绘自然
    • C. 通过描绘城市
    • D. 通过描绘历史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月下独酌》:通过月光与饮酒,表现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
  • 诗词对比

    • 赵嘏的《发柏梯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以自然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赵嘏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而王维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结合,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赵嘏诗集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