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映高台绿绕城,
城边春草傍墙生。
隋家不向此中尽,
汴水应无东去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高台红花映衬着城墙,四周绿草环绕,城边春草在墙边生长。诗人感叹隋朝的辉煌未曾在此地尽头,汴水应该没有东流的声音。
注释:
- 红映:红色的花朵映衬,形容色彩鲜艳的景象。
- 高台:指高大的平台或城墙,象征着城市的防御和威严。
- 绿绕城:绿草环绕着城墙,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 城边春草:春季的草在城边生长,显示出自然的生机。
- 隋家:指隋朝,历史上曾经的强盛王朝。
- 汴水:指汴河,古代的一条重要河流,象征着繁荣和交通。
典故解析:
- 隋家: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于其短暂的统治和极大的影响力,时常被后人提及,代表着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
- 汴水:汴水作为交通和经济的重要水道,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665 - 731),字子云,唐代著名诗人,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广陵城的美丽景色,寄托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昔日繁华的追忆。
诗歌鉴赏:
《广陵城》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描绘,展现了城市的生机与美丽。诗中“红映高台”与“绿绕城”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繁华,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诗中提到的“隋家不向此中尽”,则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表明即使是曾经辉煌的王朝,也终将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最后一句“汴水应无东去声”更是对历史的沉思,汴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人似乎在感叹历史的无情与变迁。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饱含了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 第一句“红映高台”描绘了春季时节,红花盛开,映衬着高台的景象,突显出城市的美丽。
- 第二句“绿绕城”则展示了城墙周围绿草如茵的生机,形成了鲜明的春日意象。
- 第三句“隋家不向此中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尽管曾经的辉煌已不再,但仍在此地留下痕迹。
- 第四句“汴水应无东去声”中,诗人通过水流的象征,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重。
修辞手法:
- 对比:红色与绿色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象征:汴水象征着历史的流逝,隐含对时间和命运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历史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生命的短暂与历史的无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红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高台:象征着城市的威严与历史的厚重。
- 绿草: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繁荣。
- 汴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隋家”是指哪个朝代?
- A. 唐
- B. 隋
- C. 汉
-
“汴水应无东去声”中,汴水象征什么?
- A. 繁荣
- B. 时间的流逝
- C. 战争
-
诗的第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高台被绿草覆盖
- B. 红花映衬着高台
- C. 城中有流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赵嘏的《广陵城》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结合,但赵嘏更倾向于历史的沉思,而王之涣则更注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