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萧万竿玉,深护读书堂。
梦趁秋声薄,诗搀夜色凉。
敲茶风递响,滴砚露涵香。
不杂有花树,花红不久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读书堂,四周竹林摇曳,像玉一样清冷,深深保护着这个读书的地方。梦境随着秋天的声音渐渐淡去,诗句在夜色的凉意中流淌。茶水被风敲打着,传来悦耳的声响,砚台上的露水散发着清香。这里没有花树,虽有红花,但它们的生命短暂,不会持久。
注释:
- 萧萧:形容竹林摇曳的声音,亦可指秋风的声音。
- 万竿玉:形容众多竹子,竹子如玉,清冷而雅致。
- 读书堂:指专门用来读书的地方。
- 梦趁秋声薄:梦境随着秋天的声音变得微弱。
- 诗搀夜色凉:诗句在夜色的凉意中流动、交融。
- 敲茶风递响:风吹动茶水,发出清脆的声音。
- 滴砚露涵香:砚台上的露水滴落,散发出香气。
- 不杂有花树:这里没有花树,暗示一种清幽的环境。
- 花红不久长:红花的生命短暂,象征美好事物的易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许棐,宋代诗人,字子贞,号梅溪,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淡雅,常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可能是在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独自在读书堂中,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夜的凉意,借此表达对读书和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幽的环境描绘出一种读书的雅致和宁静,表现了诗人对知识和自然的热爱。开头的“萧萧万竿玉”设置了一个清冷的氛围,竹林的摇曳声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给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梦境与秋声交织,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此处的“诗搀夜色凉”则极好地融入了夜晚的凉意,诗意与环境的结合令人陶醉。
后两句通过“敲茶风递响”和“滴砚露涵香”展示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茶水的声响和砚台的芳香使得读书的氛围更加浓厚,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份宁静的美好。而最后一句“不杂有花树,花红不久长”则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无常,提升了整首诗的哲理深度。
整首诗字句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萧萧万竿玉”:描绘了竹林的清幽,暗示读书环境的雅致。
- “深护读书堂”:强调这个地方的安静和保护,给人一种安全感。
- “梦趁秋声薄”:表现诗人对梦境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诗搀夜色凉”:诗与夜色交融,体现出诗人对环境的细腻感受。
- “敲茶风递响”:风与茶的互动,增添了生活的细腻感。
- “滴砚露涵香”:露水的清香,象征着知识的滋养。
- “不杂有花树”:清幽的环境,没有纷繁的花树,暗示一种淡泊。
- “花红不久长”:强调美好事物的短暂,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喻成“玉”,强调其清冷和高雅。
- 拟人:茶水与风的互动,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展现了诗词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读书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的品质,是读书人气节的体现。
- 茶:象征清静、优雅的生活方式,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 露水:象征知识的滋润和生命的短暂,带有哲理的深意。
- 秋声:象征时光流逝,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万竿玉”指什么? A. 竹子
B. 花树
C. 山川 -
“梦趁秋声薄”中,秋声代表了什么? A. 生命
B. 时光流逝
C. 快乐 -
诗中没有提到哪种植物? A. 花树
B. 竹子
C. 柳树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对比《题猗绿堂》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但《题猗绿堂》更强调读书的氛围,王维则更突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许棐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