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立秋后一日凿井竹间》
时间: 2025-01-04 09:51: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癸卯立秋后一日凿井竹间
作者:张镃 〔宋代〕
兹岁苦告暍,旱熯弥五旬。
老火秋益焚,阳螭燎朱鳞。
小寝屡亭午,床移瞰墀垠。
迎南有风到,汛扫方无尘。
髯奴挈瓶水,云此乞诸邻。
同居虽楹连,列位难地均。
旧井荫一亭,经夏汲取频。
霤泽既稍愆,土脉几就湮。
倏思书斋外,墙西种丛筠。
而间事垦掘,泉眼当津津。
涓辰甲戍良,霜锸穿苔茵。
下浚十尺馀,疏泥出胶墐。
灵泉果旁溢,清泠洁如银。
板松实为底,环塼虚至唇。
汞沙赤颗块,石英紫璘皴。
投置可蠲疾,酿曲尤甘醇。
青丝系铜壶,挹玩醒心神。
当年负暄老,犹将献严宸。
九重方焦劳,渴饥念黎民。
昨暮雨一筛,四野艰敷匀。
今晨直言诏,庶政勤咨询。
谏听将必行,纯诚动苍旻。
沾苏遍原亩,丕昭吾君仁。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酷热难忍,干旱持续了五十天。
炎热的秋天更加炽烈,阳光灼热得像火焰燃烧着鱼鳞。
小卧室在正午时分常常感到闷热,床的位置移到可以俯瞰庭院。
迎着南风而来,雨水扫净了大地的尘埃。
蓄须的仆人提着水瓶,来这里向邻居讨水。
虽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的地位却难以均衡。
旧井的荫凉一亭,夏天常常来这里汲水。
泉水的流量已经逐渐减少,土壤几乎要干涸。
忽然想到书斋外,墙西种了一些竹子。
而且还计划挖掘,泉眼应该会涌出清水。
在良辰吉日,霜降时节,镐刃穿透苔藓。
向下挖掘十尺多,疏浚泥土,排出黏稠的淤泥。
灵泉果然旁边涌出,清澈如银。
松木的底部,环绕的砖石虚空至唇。
水银沙的赤颗块,石英的紫色晶体。
投放在这里可以去病,酿造的酒尤其甘醇。
青丝绑着铜壶,品味清酒醒神。
当年负着阳光的老者,仍然会献给严明的君主。
九重天上劳苦,内心渴望着百姓。
昨夜的雨水如筛,四野的干旱渐渐均匀。
今晨直接上奏,愿国家政务勤加咨询。
谏言听取必定实行,诚心感动苍天。
希望雨水滋润每一块田地,愿君主施行仁政。
注释:
- 兹岁:今年。
- 告暍:告知炎热。
- 阳螭:阳光炽热如烈火。
- 髯奴:留须的仆人。
- 同居:同住。
- 霤泽:泉水流淌。
- 霜锸:镐刃的形状。
- 沾苏:滋润田地。
- 庶政:国家政务。
- 苍旻:苍天。
典故解析:
- 九重方焦劳:九重指天上的帝王,形容皇帝的辛劳。
- 灵泉: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绘清泉,象征着清澈和生命的源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元卿,号澄江,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事生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诗作写于立秋后,反映出当时的干旱和人们渴望雨水的心情,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与对国家政务的建议。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描写立秋后的炎热与干旱为开篇,展现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人用“兹岁苦告暍,旱熯弥五旬”开头,直接点出酷热和干旱的现实,极具感染力。接着,通过描写小寝的闷热、迎风的清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在逆境中的情感波动。
在描写井水时,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挖井的过程及所感受到的清泉甘甜,表现出一种平凡而真实的生活情景。诗中多次提到邻里关系、田地以及泉水,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最后,诗人不仅关注自身的苦恼,也将目光投向了百姓的生计,表达了对国家应当施行仁政的期望,展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整首诗在忧虑中带着希望,充分展现了张镃的诗歌艺术和深厚的社会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兹岁苦告暍”:今年的酷热令人苦恼。
- “小寝屡亭午”:小卧室在正午时分经常感到热。
- “旧井荫一亭”:旧井的荫凉成为避暑之所。
- “灵泉果旁溢”:灵泉果然涌出,清澈如银。
-
修辞手法:
- 比喻:“阳螭燎朱鳞”比喻阳光的炽热。
- 对仗:“迎南有风到,汛扫方无尘”上下句对仗工整,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述自然景象与个人体验,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渴望仁政的情怀。
意象分析:
- 酷热: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奈。
- 竹子:象征着坚韧与生机。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阳螭”指的是什么?
- A. 日光
- B. 烈火
- C. 暴风
-
“灵泉果旁溢”这句中的“灵泉”象征什么?
- A. 生命
- B. 财富
- C. 幸福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张镃与杜甫的诗作都表现出对民生的关切,但张镃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社会问题,而杜甫则更直接地表达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