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即事
作者: 林逋 〔宋代〕
石枕凉生菌阁虚,
已应梅润入图书。
不辞齿发多衰病,
所喜林泉有隐居。
粉竹亚梢垂宿露,
翠荷差影聚游鱼。
北窗人在羲皇上,
时为渊明一起予。
白话文翻译:
在石枕上凉意生,菌阁空旷无所依,
梅雨应该已润入书卷。
虽已齿发衰老多病痛,
但我所喜爱的是这林泉中的隐居生活。
粉色的竹子在枝头垂下宿露,
翠绿的荷花映照着游动的鱼儿。
北窗外的人正处于羲皇的庙堂之上,
有时和渊明一起享受这闲适。
注释:
- 石枕:用石头做的枕头,形容清凉。
- 菌阁:指生长着菌类的阁楼,暗示环境的清幽。
- 梅润:指梅雨季节,潮湿气候。
- 隐居:指远离世俗生活,过着隐逸的生活。
- 粉竹:指桃红色的竹子。
- 翠荷:指青翠的荷花。
- 羲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代表天帝。
- 渊明:指陶渊明,知名的隐士及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君复,号称“林和靖”,南宋时期的诗人,以隐居生活和高洁情操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夏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隐居的生活。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林逋选择隐居,体现了对清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夏日即事》是一首描绘夏日隐居生活的诗。诗中,林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宁静、清幽的自然环境,以及隐居生活的乐趣。开头以“石枕凉生”点出夏日的凉意,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随后提到梅雨的滋润,暗示着丰盈的自然之美。
诗中对竹子和荷花的描绘,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是“粉竹亚梢垂宿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竹尖上挂着露珠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翠荷差影聚游鱼”则展现了水面上的荷花与游鱼的互动,生动地描绘了水中世界的美丽。
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与历史上的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枕凉生菌阁虚:夏日炎炎,在石头做的枕头上感受到凉意,描绘了清凉的环境。
- 已应梅润入图书:梅雨季节带来的湿润,书籍或许已经被滋润,象征知识与自然的结合。
- 不辞齿发多衰病:尽管年纪渐长,身体多有不适,表现出人对衰老的无奈。
- 所喜林泉有隐居:在这隐秘的林泉之中,隐居生活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 粉竹亚梢垂宿露:描写清晨的竹子,粉色的竹尖上挂着露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细腻。
- 翠荷差影聚游鱼:水面上的荷花与游动的鱼儿形成美丽的画面,展现自然的生机。
- 北窗人在羲皇上:窗外的人或处于高位,暗指世俗的繁华与喧嚣。
- 时为渊明一起予:时常与陶渊明一起享受这悠闲的生活,表达对隐逸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枕凉生”,用石头枕头比喻清凉的感觉。
- 拟人:如“翠荷差影”,给荷花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动作。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工整之处,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枕:象征清凉与宁静。
- 梅润:象征滋润与丰盈。
- 粉竹:象征柔美与清新。
- 翠荷:象征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 羲皇:象征权力与世俗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枕”象征什么? A. 热情 B. 清凉 C. 喧嚣
- “粉竹亚梢垂宿露”中的“宿露”指的是什么? A. 昨天的雨水 B. 清晨的露水 C. 竹子上的霜
- 林逋与哪位隐士相提并论?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林逋与陶渊明的作品都反映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林逋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加关注对田园生活的哲思。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隐士的生活理想和对自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