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怀二十首 其十九 赵蕃 〔宋代〕
剩水残山觉范诗,汎然孤棹去何之。 倚樯吟啸元无忤,谁信今朝无早炊。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残破的山河中,我仿佛读到了范仲淹的诗篇,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独自驾着小舟,随波逐流,不知将去往何方。我倚着船桅,吟咏长啸,心中并无半点违和之感,但谁能相信,今天早晨我竟没有早饭可吃。
注释:
- 剩水残山:形容战乱或自然灾害后的荒凉景象。
- 觉范诗:感受到范仲淹诗中的意境。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汎然孤棹:独自驾着小船,随波逐流。汎然,随波逐流的样子。孤棹,孤舟。
- 倚樯吟啸:倚着船桅,吟咏长啸。樯,船桅。吟啸,吟咏长啸。
- 元无忤:原本并无违和之感。忤,违和。
- 无早炊:没有早饭可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著名诗人,与韩淲并称“上饶二泉”。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
创作背景: 此诗为赵蕃《寄怀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境遇的无奈。诗中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汎然孤棹去何之”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中的孤独与无奈。首句“剩水残山觉范诗”,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引用了范仲淹的诗意,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与共鸣。次句“汎然孤棹去何之”,则进一步以孤舟漂泊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后两句“倚樯吟啸元无忤,谁信今朝无早炊”,通过对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心态,同时也透露出生活的艰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自然,体现了赵蕃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剩水残山觉范诗”,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引用了范仲淹的诗意,表达了对前贤的敬仰与共鸣。
- 次句“汎然孤棹去何之”,以孤舟漂泊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 第三句“倚樯吟啸元无忤”,通过对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心态。
- 末句“谁信今朝无早炊”,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剩水残山”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后的荒凉景象。
- 拟人:“汎然孤棹”赋予孤舟以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迷茫与无助。
- 对仗:“倚樯吟啸元无忤”与“谁信今朝无早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境遇的无奈。诗中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剩水残山:象征战乱或自然灾害后的荒凉景象,隐喻社会的动荡不安。
- 汎然孤棹:象征诗人的孤独与无助,表达了内心的迷茫与漂泊。
- 倚樯吟啸:象征诗人的超然物外,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剩水残山”象征什么? A. 自然美景 B. 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C. 诗人内心的孤独 D. 社会的繁荣
-
“汎然孤棹去何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憧憬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D. 对现实的满足
-
诗中的“倚樯吟啸元无忤”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现实的妥协 B. 对生活的厌倦 C. 超然物外的心态 D. 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范仲淹《岳阳楼记》:同样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境遇的无奈。
- 杜甫《春望》: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赵蕃《寄怀二十首》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两者都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境遇的无奈。
- 赵蕃《寄怀二十首》与杜甫《春望》:两者都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 《赵蕃诗集》:收录了赵蕃的全部诗作,是研究赵蕃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