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
百万一时尽,含情无片言。
西行一千里,暝色生寒树。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白话文翻译
在马车的鞭声中经过酒肆,身穿华丽袍服的人游荡在歌舞之门。
一百万的欢愉瞬间尽去,心中情感却无言以表。
向西行驶了一千里,夜色降临,寒冷的树影映入眼帘。
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乐音,心知此地便是通往长安的路。
注释
- 鸣鞭:马车行驶时的鞭声。
- 酒肆:酒楼、酒家。
- 袨服:华丽的衣服,通常指官员的服饰。
- 游倡门:指歌舞娱乐场所。
- 百万一时尽:指繁华盛景与热闹的场面转瞬即逝。
- 含情无片言:虽有情感,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 暝色:傍晚的色彩,夜幕降临。
- 寒树:寒冷的树木,暗示气温下降。
- 歌吹声:歌声和乐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安”,历史上是中国的首都,代表着繁华与文化的中心。长安路是通往长安的道路,象征着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的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字士良,唐代诗人,以其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的细腻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长安道》写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人雅士层出不穷。诗人在长途旅行中对长安的向往与对繁华过往的感慨,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触。
诗歌鉴赏
《长安道》以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长途旅行中的感受。开头的“鸣鞭过酒肆”描绘出一种繁华的景象,酒肆的喧闹与马车的声响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呈现出长安的热闹。接着,诗人通过“百万一时尽”表达了对繁华的无奈,感情虽深却无以言表,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流逝。随着旅程的推进,夜色逐渐降临,寒树的意象更增添了几分孤独与凄凉,暗示着诗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现在孤独的反差。最后一句“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则让人感受到长安的召唤,尽管经历了无数风雨,长安依旧是心中向往的地方。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古代士人对繁华与孤独、希望与失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鸣鞭过酒肆”:描绘马车经过热闹的酒肆,展现繁华。
- “袨服游倡门”:华丽的服饰与歌舞之门形成对比,暗示士人生活的奢华与无奈。
- “百万一时尽”:瞬间的繁华消逝,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含情无片言”:情感深厚却无法表达,体现内心的孤独。
- “西行一千里”:旅途的艰辛与遥远。
- “暝色生寒树”:夜幕降临,寒意袭人,暗示孤独与寒冷。
- “暗闻歌吹声”:隐约听到歌声,暗示对长安的思念。
- “知是长安路”:最终确认目的地,表现出对长安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展现了对称美。
- 比喻:通过音响来表现氛围,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增强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繁华盛世的追忆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孤独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鸣鞭:象征旅途的开始,生活的喧嚣。
- 酒肆:代表繁华与享乐,然而同时又是短暂的。
- 寒树:体现旅途的孤独与寒冷,暗示人生的艰辛。
- 歌吹声: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酒肆”指的是什么地方? A. 酒楼
B. 酒店
C. 餐厅
D. 以上都是 -
“百万一时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繁华的感慨
C. 对家乡的思念
D. 对旅行的厌倦 -
诗中“暗闻歌吹声”主要表现了什么? A. 旅途的孤独
B. 对长安的向往
C. 生活的繁忙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将《长安道》与王之涣的《登高》进行对比,前者描绘了对繁华的追忆与孤独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的哲思。两者都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但主题聚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