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堂前梅花》

时间: 2025-01-08 22:58:23

废宅委尘埃,梅花亦自开。

九泉无起日,双鬓有新摧。

索莫生何理,飘零句易哀。

若为归去晚,茅屋老苍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废宅委尘埃,梅花亦自开。 九泉无起日,双鬓有新摧。 索莫生何理,飘零句易哀。 若为归去晚,茅屋老苍苔。

白话文翻译:

废弃的宅院已被尘埃覆盖,梅花却依然自行开放。 九泉之下没有复苏之日,双鬓却因新愁而摧残。 生活索然无味,生命的意义何在?飘零的诗句容易引发哀愁。 如果归去得太晚,茅屋将被苍苔覆盖,显得更加古老。

注释:

  • 废宅:废弃的宅院。
  • 委尘埃:被尘埃覆盖。
  • 九泉:指地下,比喻死亡。
  • 双鬓:指两鬓的头发,代指年龄。
  • 索莫:索然无味,形容生活无趣。
  • 飘零:指诗句或人生飘泊不定。
  • 若为:如果。
  • 茅屋:简陋的房屋。
  • 苍苔:青苔,常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面对废弃的宅院和自开的梅花,感慨人生无常,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赵蕃晚年所作,当时他可能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世事有了更深的感悟。诗中通过对废宅和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归隐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废宅和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归隐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废宅委尘埃”和“梅花亦自开”形成鲜明对比,废宅的废弃象征着人生的无常,而梅花的自开则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后两句“九泉无起日,双鬓有新摧”进一步强化了人生无常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最后两句“若为归去晚,茅屋老苍苔”则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晚年能够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过上简单的生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废宅委尘埃,梅花亦自开。

    • 废宅被尘埃覆盖,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 梅花自开,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2. 九泉无起日,双鬓有新摧。

    • 九泉无起日,比喻死亡不可逆转,人生无常。
    • 双鬓有新摧,指年龄的增长和新的忧愁。
  3. 索莫生何理,飘零句易哀。

    • 索莫生何理,表达了对生活无趣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 飘零句易哀,指飘泊不定的诗句容易引发哀愁。
  4. 若为归去晚,茅屋老苍苔。

    • 若为归去晚,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茅屋老苍苔,象征着归隐生活的简朴和古老。

修辞手法:

  • 对比:废宅和梅花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坚韧和世事的无常。
  • 比喻:九泉无起日比喻死亡不可逆转,双鬓有新摧比喻年龄的增长和新的忧愁。
  • 象征:梅花象征生命的坚韧,苍苔象征归隐生活的简朴和古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人生无常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废宅和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废宅:象征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 梅花:象征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 九泉:比喻死亡不可逆转。
  • 双鬓:象征年龄的增长和新的忧愁。
  • 茅屋:象征归隐生活的简朴和古老。
  • 苍苔:象征归隐生活的简朴和古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废宅委尘埃”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坚韧 B. 人生的无常 C. 归隐生活的简朴 D. 世事的变迁

  2. 诗中“梅花亦自开”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坚韧 B. 人生的无常 C. 归隐生活的简朴 D. 世事的变迁

  3. 诗中“九泉无起日”比喻什么? A. 生命的坚韧 B. 人生的无常 C. 归隐生活的简朴 D. 世事的变迁

  4. 诗中“若为归去晚,茅屋老苍苔”表达了什么? A. 生命的坚韧 B. 人生的无常 C. 归隐生活的简朴 D. 世事的变迁

答案:

  1. B 2. A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诗词对比:

  • 赵蕃《题堂前梅花》与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诗选》: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