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源斋》
时间: 2025-01-19 13:4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
白话文翻译:
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红色的源头最初只是细小的水流,但它能延伸到千万里之外。)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几亩树荫婆娑,岁月如同双手拱起。)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士人在学习上,怎能与他人不同。)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高耸的九层台,也是由一抔抔土堆积而成。)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我一生在养源斋,曾写诗与王记。)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两位先生去世多年,夫子也已经老了。)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过去的滔滔不绝,如今才见到边际。)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树木随着岁月成熟,果实落下,木材才显得美丽。)
注释:
- 滥觞:原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 婆娑:形容树枝叶摇曳的样子。
- 拱把:双手合抱,形容岁月流逝。
- 岿然:高耸屹立的样子。
- 抔土:用手捧土,比喻积少成多。
- 养源斋:作者的书斋名。
- 二公:指两位已故的先生。
- 夫子:作者自指。
- 涯涘:边际,尽头。
- 木殖:树木生长。
- 实落:果实落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与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 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和人生经历时所作,表达了对学问的坚持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比喻学问的源头虽小,但能延伸至深远;“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则象征学问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作者通过对比岁月的流逝和学问的积累,表达了对学问的坚持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于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源初滥觞,其天千万里。(比喻学问的源头虽小,但能延伸至深远。)
- 婆娑数亩阴,岁月拱把尔。(形容树荫婆娑,岁月如同双手拱起,比喻岁月的流逝。)
- 士之于为学,岂得独异彼。(强调士人在学习上应与他人一样努力。)
-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象征学问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 平生养源斋,曾诗与王记。(回顾自己在养源斋的学术生涯。)
- 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感慨两位先生的去世和自己的衰老。)
- 向来之滔滔,今乃见涯涘。(比喻过去的学问积累,如今才见到边际。)
- 木殖岁云秋,实落材则美。(比喻学问随着岁月的成熟,才能显现其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源初滥觞”和“岿然九层台”,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学问的源头和积累。
- 象征:如“婆娑数亩阴”和“木殖岁云秋”,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学问的成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学问的积累和人生的价值。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强调了学问的源头虽小但能延伸至深远,以及学问的积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红源:比喻学问的源头。
- 婆娑数亩阴:形容树荫婆娑,象征岁月的流逝。
- 岿然九层台:象征学问的积累。
- 木殖岁云秋:比喻学问随着岁月的成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源初滥觞”比喻的是什么? A. 学问的源头 B. 江河的发源 C. 岁月的流逝 D. 人生的起点
-
“岿然九层台,亦自抔土累”中的“抔土”比喻的是什么? A. 学问的积累 B. 岁月的流逝 C. 人生的起点 D. 江河的发源
-
诗中“二公死何年,夫子盖老矣”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学问的坚持 B. 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D. 对江河发源的思考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淲的《涧泉日记》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养源斋》与韩淲的《涧泉日记》在主题和风格上相近,都体现了对学问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宋代文学史》
- 《赵蕃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