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铦上人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14:11

孰知苾蒭流,而能建安作。

灯檠味隽永,曾不带葵藿。

已撞禅月钟,请振普公铎。

从伊哑羊呼,高厚中沃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酬铦上人二首
作者: 张镃 〔宋代〕

孰知苾蒭流,而能建安作。
灯檠味隽永,曾不带葵藿。
已撞禅月钟,请振普公铎。
从伊哑羊呼,高厚中沃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与感悟。开头提到谁能理解苾蒭(即小草)之流,而能安然自处于世。接着引入了灯下的情景,灯光下的味道悠长而深厚,未曾带来繁华的虚饰。诗的后半部分提到已撞响了禅寺的月钟,请求振动普公的铎声(古代寺庙中用于召集僧众的器物)。最后,提及从远处传来的羊鸣,意在表达自然与内心的深厚联系。

注释:

  • 苾蒭:即小草,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灯檠:古代的一种灯具,常用于书房或寺庙中,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
  • 禅月钟:寺庙中用以报时或召集的钟,月光照耀下的钟声显得格外清幽。
  • 普公铎:指的是普公所用的铎,铎是一种古代的乐器,具有召集、传达的功能。
  • 哑羊:指的是羊的叫声,象征自然的声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镃,字子固,号松隐,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作者与友人交往之际,表达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友人铦上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张镃的这首《次韵酬铦上人二首》不仅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歌开篇以“孰知苾蒭流,而能建安作”引出,表面看似在谈论小草,实则隐喻着对人生中微小事物的关注。生活中往往被繁华所迷惑,然而真正的安宁在于心灵的宁静与自我认知。接着,“灯檠味隽永,曾不带葵藿”表达了诗人在清静的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深厚内涵。这里的“葵藿”象征着繁华与奢侈,诗人似乎在强调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丰盈而非外在的装饰。

后半部分的“已撞禅月钟,请振普公铎”意在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觉悟的呼唤。钟声与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似乎在告诉读者在纷扰的世界中,内心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联“从伊哑羊呼,高厚中沃若”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与内心的联系,羊的叫声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真实与简单,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真谛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反思,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孰知苾蒭流,而能建安作:谁能理解不起眼的小草流淌的生命,而能够在世俗中安然自处。
    • 灯檠味隽永,曾不带葵藿:灯下的光影味道持久而深厚,没有奢华的装饰来掩盖真谛。
    • 已撞禅月钟,请振普公铎:钟声已响,请求振动普公的铎,象征着对内心觉悟的追求。
    • 从伊哑羊呼,高厚中沃若:从远处传来的羊鸣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丰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苾蒭比作微小的生命,借以引申对人生的思考。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的声音赋予情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亲切。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与对生命真谛的探求,体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苾蒭:象征着微小而坚韧的生命,体现了诗人对平凡事物的深刻理解。
  • 灯檠:代表着知识与智慧的传承,寓意文人对内涵的追求。
  • 禅月钟普公铎: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觉悟,代表着对生活的反思与哲理的探求。
  • 哑羊: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真实与简单。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苾蒭”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小草
      • C. 一种树
      • D. 一种果实
    2. “灯檠味隽永”中“隽”意指?

      • A. 短暂
      • B. 深厚
      • C. 甜美
      • D. 清淡
    3. 诗中提到的“普公铎”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招集僧众
      • B. 传递信息
      • C. 唤醒梦人
      • D. 作为乐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黄州快哉亭》
    • 王维的《鹿柴》
  •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次韵酬铦上人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但张镃更侧重于内心的和谐与静谧,王维则更多描绘了自然的壮阔与美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经与古典诗词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