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
时间: 2025-01-04 11:57: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白话文翻译:
在元和年间的兔年,六年春天的二月。
在月亮暗淡的寒食节,天色阴沉,夜里飞雪。
连夜到白天,雪花仍然没有停歇。
雪花像落下的鹅毛,又密又细如飘洒的玉屑。
寒冷消退,春天的颜色模糊苍茫,气温变化,寒风凛冽。
上林苑的草木都已枯死,曲江的水又重新结冰。
红色的杏花已经凋谢,绿色的杨枝也被寒冷折断。
我所怜惜的是自然的创伤,而不是年华的凋零。
上天有时令,四季应有规律。
寒冷和温暖反常,万物生长都遭受夭折。
我观察圣人的意图,鲁史中有此说法。
有的记载水不会结冰,有的书中说霜不会杀生。
上天应当警惕政教,下以防范灾祸。
今天的雪如何,实在是美丽却非时节。
注释:
- 元和:唐代年号。
- 卯:十二生肖中的兔。
-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的一天,不生火做饭。
- 浩浩:形容雪势浩大。
- 上林:上林苑,唐代皇家园林。
- 曲江:指曲江水,是长安附近的一条河流。
- 鲁史:指《春秋》,鲁国的历史书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关注民生,擅长叙事性诗歌和讽刺诗。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元和年间,正值白居易任职长安期间,春天的异常天气引发了他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变化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春雪》通过描写春雪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诗歌开篇描绘了春天的雪景,细腻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接着,诗人用“寒销春茫苍”来表现春天的气息在寒冷中渐渐消失,传达出对春天的渴望与无奈。诗中提到的“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更是表明诗人对自然界生物遭受伤害的关心,反映出一种人文关怀。最后,诗人通过对比“寒燠苟反常”与“上将儆政教”,引发对社会教化与自然规律的思考,表达了对天命与人事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指明时间背景。
-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描绘寒食节那天的阴天与飞雪。
-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雪连夜飞舞,白天依旧未停。
-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形象比喻雪花的轻盈与密集。
-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寒冷天气消退,但春天却依旧模糊不清。
-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描绘自然景象的凋零与冰封。
-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具体描述植物的凋谢。
-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关注自然界的伤害,而非个人的失落。
-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自然有其规律,季节应有序。
-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异常的气候导致万物生长受损。
-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对古代圣人的智慧表示认可。
-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古书中关于自然现象的不同记载。
-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警惕政教,防范天灾。
-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质疑当下的雪景,与时节不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鹅毛和玉屑,形象生动。
- 对仗:如“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春雪的景象,反映了自然规律与人事无常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雪:代表着生命与希望的春季,却因雪的突如其来而显得脆弱。
- 鹅毛、玉屑:形象化雪的轻柔与美丽,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枯萎的植物:象征生命的无常,体现出对自然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雪》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在哪个时间?
- A. 春分
- B. 清明前一天
- C. 冬至
-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中的比喻是什么?
- A. 花瓣
- B. 雪花
- C. 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白居易《春雪》与杜甫《春夜喜雨》对比:两首诗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但前者更关注天气变化对生命的影响,而后者则流露出对春雨滋润大地的赞美。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