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时间: 2025-01-04 10:20:47

宝勒香轮簇柳阴,宦游清味独沈吟。

野云未散山头暗,春水初生岸脚深。

万里松涛寒食泪,十年萍梗故园心。

狂风又卷残红去,飞落谁家无处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时行的《清明》

宝勒香轮簇柳阴,
宦游清味独沈吟。
野云未散山头暗,
春水初生岸脚深。
万里松涛寒食泪,
十年萍梗故园心。
狂风又卷残红去,
飞落谁家无处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的情景。宝勒香轮在柳树的阴影中聚集,我在异乡清明的气氛中独自沉吟。山头的野云尚未散去,春水刚刚滋生,岸边已深。万里松涛中,我因为寒食节而泪流满面,心中思念故园已经十年。狂风再次卷走了残存的花瓣,散落在谁家却无处可寻。

注释

  • 宝勒香轮:指一种盛装香料的器具,常用于祭祀。
  • 宦游:指在外做官,形容身处他乡。
  • 寒食泪:寒食节为清明前一天,习俗中有扫墓祭祖的活动,表示对故人的哀思。
  • 萍梗:指浮萍,象征流离失所或漂泊不定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时行(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官职不详,因其作品多描绘人事,反映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清明》创作于清明节前后,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乡和故人,通过清明节的习俗,表达了对亡者的缅怀和对故乡的深切思恋。

诗歌鉴赏

《清明》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诗中“宝勒香轮簇柳阴”,以“香轮”引入祭祀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显露出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接着,“宦游清味独沈吟”则表现了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在自然描写上,诗人通过“野云未散山头暗,春水初生岸脚深”描绘出一幅春日的图景,暗示了生命的延续和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万里松涛寒食泪”,诗人将思乡之情与自然景象结合,既有情感的深度,又有景物的真实。

最后,“狂风又卷残红去,飞落谁家无处寻”点明了无处寻觅的失落感,既是对花瓣的惋惜,也是对逝去时光的哀痛。这一系列的情感通过层层递进,最终形成了对人生无常、对故乡永恒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勒香轮簇柳阴:描绘了清明节祭祀的场景,香火缭绕在柳树的阴影下。
  2. 宦游清味独沈吟: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面对清明的氛围感到孤独的沉思。
  3. 野云未散山头暗:暗示着心中的阴霾和对故乡的思念,山头的云朵还未散去,使得景色显得苍凉。
  4. 春水初生岸脚深:春水开始流动,岸边的水位深,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时间的流逝。
  5. 万里松涛寒食泪:寒食节的泪水,表现了对故人的怀念与悲伤。
  6. 十年萍梗故园心:经过十年的漂泊,心中对故乡的牵挂愈加深厚。
  7. 狂风又卷残红去:狂风卷走了残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8. 飞落谁家无处寻:花瓣的去向无人知晓,隐喻对逝去的时光与亲人的无奈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水初生”比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再生。
  • 拟人:如“狂风又卷残红”,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使诗句更加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既有对清明节祭祀传统的尊重,又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的无常,流露出深沉的哀伤和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轮:象征祭祀与怀念,连接生者与死者。
  • 柳阴:代表柔情与哀思,传统中柳树常与别离相连。
  • 松涛:象征坚韧与永恒,松树常为长青之意。
  • 残红:寓意美好的事物已然逝去,强调无常的主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明》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冯时行
    • D. 白居易
  2. “宝勒香轮簇柳阴”中的“香轮”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一种食物
    • C. 祭祀用的香具
    • D. 一种乐器
  3. “狂风又卷残红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怀念
    • C. 生气
    • D. 无奈

答案

  1. C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春望》(杜甫):同样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但更侧重于描绘战乱带来的苦痛。
  2. 《月下独酌》(李白):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清明》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差异。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折射出人生的无常,与《清明》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网》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