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寒沙碧桥西道,盼得新晴到。
绵绵春草岂知春,秪把裙腰嫩色恼愁人。
纱窗斜月虫吟悄,好睡由来少。
几年才得诉离情,怎怪啼痕容易满香巾。
白话文翻译:
在桥西的路上,竹子寒冷,沙子碧绿,我期待着新的晴天的到来。
绵延的春草怎会知道春天的来临,只是那裙子的嫩色让人愁苦。
纱窗外斜月下虫子轻声吟唱,能安稳入睡的机会本就少。
几年才得以诉说离别的情感,怎么会怪啼痕轻易地沾满香巾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竹寒:竹子在寒冷的环境中,暗示一种冷清的气氛。
- 沙碧:沙子呈现出清新的碧色,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绵绵春草:绵延的春草,暗喻春天的生命力。
- 裙腰嫩色:裙子的嫩色,体现女性的柔美与青春。
- 纱窗:用纱制作的窗户,透出月光,营造出宁静的夜晚。
- 啼痕:哭泣留下的痕迹,象征着悲伤的情感。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从整体意象来看,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春天、离别和情感的深刻感悟,因而与许多古代诗词的主题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庞俊,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生活、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内心情感的波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春天的午后,作者在桥西静坐,目睹春草茂盛,因而联想到个人的离别与愁苦,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情感的追忆。
诗歌鉴赏:
《虞美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愁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开篇的“竹寒沙碧桥西道”,通过色彩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冷清而美丽的环境,带有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引入春草的意象,表现出春天的盎然生机与个人情感的对比,似乎在问春草为何不知春天的温暖,反而让人心生愁苦。
在“纱窗斜月虫吟悄”一句中,月光透过窗纱,虫鸣轻响,渲染出一种宁静却又孤独的氛围。这种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夜晚的无奈与孤寂,宁静的背后藏着无法安眠的心情。最后,诗人以“几年才得诉离情”收尾,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积压,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令人感同身受,既有对春天的向往,也有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寒沙碧桥西道:描绘出春天的桥西景色,竹子在寒冷中显得凄清,沙滩的碧绿使得环境生机盎然。
- 盼得新晴到:表达了对晴天的渴望,期待阳光驱散寒冷。
- 绵绵春草岂知春:春草延绵,但它似乎不知道春天的到来。
- 秪把裙腰嫩色恼愁人:裙子的嫩色让人感到愁苦,象征着青春的无奈与美好。
- 纱窗斜月虫吟悄:纱窗外的月光倾斜,虫鸣轻声,营造出宁静的夜晚情境。
- 好睡由来少:尽管环境宁静,但安稳入睡的机会本就少。
- 几年才得诉离情:经过多年,终于有机会诉说离别的情感。
- 怎怪啼痕容易满香巾:因情感的积压,哭泣的痕迹轻易地沾满了手巾,表达了对离情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竹寒沙碧”将自然景致与情感状态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春草被赋予了“岂知春”的情感,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如“纱窗斜月虫吟悄”,在音韵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内心的愁苦,探讨了人们在自然美景面前的孤独与离别的无奈,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细腻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坚韧与清冷,反映内心的孤寂。
- 春草:代表生机与希望,但与离别的情感形成对比。
- 纱窗:象征隔绝与宁静,反映内心的孤独。
- 虫吟:传达宁静的夜晚,反映内心的苦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寒沙碧”所描绘的环境给人以何种感受? A. 温暖与生机
B. 冷清与忧伤
C. 嘈杂与繁华
D. 宁静与和谐 -
“几年才得诉离情”,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与希望
B. 无奈与遗憾
C. 幸福与满足
D. 忘却与释然
答案:
- B. 冷清与忧伤
- B. 无奈与遗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两者都表现了离愁别绪,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庞俊则在自然景象中融入了更多的环境描写,形成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