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白话文翻译:
我们共同对春山的景色感到兴奋,今天一同来此幽静的地方寻访。谈论诗歌,拜访灵彻的僧人,加入诗社却感到愧对陶渊明。竹林中闲房的雨声显得幽暗,别院的茶香随风飘来。谁能知道这尘世之外的地方,道路与白云相连。
注释:
- 春山兴:对春山景色的兴趣和兴奋。
- 幽寻:寻找幽静的地方。
- 灵彻:指僧人,意为心灵清澈。
- 入社愧陶公:加入诗社感到愧对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和诗人。
- 竹暗闲房雨:竹林中闲房的雨声显得幽暗。
- 茶香别院风:别院的茶香随风飘来。
- 尘境外:指超脱尘世的地方。
- 路与白云通:道路与白云相连,象征超脱尘世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这首诗是戴叔伦与友人一同游览山寺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戴叔伦与友人一同游览山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他们共同欣赏春山美景、谈论诗歌、拜访僧人的情景,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戴叔伦与友人一同游览山寺的情景。诗中,“共有春山兴”一句,表达了他们共同对春山景色的兴奋和兴趣。“幽寻此日同”则进一步描绘了他们寻找幽静之地的情景。诗中提到的“谈诗访灵彻”和“入社愧陶公”,展现了他们谈论诗歌、拜访僧人的文化活动,以及对陶渊明的敬仰和愧疚之情。后两句“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山寺的幽静和茶香的飘逸,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最后两句“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则表达了他们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戴叔伦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共有春山兴:表达了戴叔伦与友人共同对春山景色的兴奋和兴趣。
- 幽寻此日同:描绘了他们寻找幽静之地的情景。
- 谈诗访灵彻:展现了他们谈论诗歌、拜访僧人的文化活动。
- 入社愧陶公: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和愧疚之情。
- 竹暗闲房雨: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山寺的幽静。
- 茶香别院风:描绘了茶香的飘逸,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谁知尘境外:表达了他们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 路与白云通:象征了超脱尘世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路与白云通”比喻超脱尘世的境界。
- 拟人:“竹暗闲房雨”和“茶香别院风”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春山兴”与“此日同”,“谈诗访灵彻”与“入社愧陶公”,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通过描绘与友人一同游览山寺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对春山美景的兴奋和兴趣,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 春山:象征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 幽寻:象征寻找幽静之地的愿望。
- 谈诗访灵彻:象征文化活动和精神追求。
- 入社愧陶公:象征对陶渊明的敬仰和愧疚之情。
- 竹暗闲房雨:象征山寺的幽静和宁静。
- 茶香别院风:象征茶香的飘逸和超脱尘世的氛围。
- 尘境外:象征超脱尘世的境界。
- 路与白云通:象征超脱尘世的境界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戴叔伦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灵彻”指的是什么? A. 僧人 B. 诗人 C. 隐士 D. 官员
-
诗中“入社愧陶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敬仰 B. 愧疚 C. 羡慕 D. 失望
-
诗中“竹暗闲房雨”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寺的幽静 B. 城市的喧嚣 C. 乡村的宁静 D. 战场的激烈
-
诗中“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B. 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C. 对文化活动的追求 D.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
- A
- A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幽静和自然美景,与戴叔伦的诗有相似之处。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与友人过山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居的幽静和自然美景,但戴叔伦的诗更强调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戴叔伦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戴叔伦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