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谷道中怀昭禅师》

时间: 2025-01-04 09:10:37

行行汾沁欲分疆,渐喜人声挟两乡。

野谷青山空自绕,金城白塔已相望。

汤翻豆饼银丝滑,油点茶心雪蕊香。

说向阿师应被笑,人生生处果难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行汾沁欲分疆,渐喜人声挟两乡。
野谷青山空自绕,金城白塔已相望。
汤翻豆饼银丝滑,油点茶心雪蕊香。
说向阿师应被笑,人生生处果难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汾河边走路的情景,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渐渐加深,听见人们的声音,似乎带来了两地的乡愁。野谷和青山环绕着我,远处的金城和白塔已然可见。热汤翻动着豆饼,银丝般的滑腻;油点在茶心上,散发着雪一样的香气。跟阿师谈论这些,恐怕会被笑话,毕竟人生在世,怎能忘怀呢?

注释:

  • 汾沁:指汾河的水,沁字有浸润的意思。
  • 分疆:分隔疆域,意指两地分隔。
  • 青山:指自然景色,象征着宁静。
  • 金城:指城市,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城市名。
  • 白塔:可能是指某个寺庙或地标建筑。
  • 汤翻豆饼:形容热食的美味,具有生活气息。
  • 油点茶心:形容茶的香气,突出饮食的精致。
  • 阿师:指老师或师父,表达对前辈的尊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金朝诗人、词人,生于盛世,死于乱世,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好问旅途中,表现了他的乡愁与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声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在汾河边行走,随着步伐的推进,心中对故乡的情感愈加浓烈。前两句描绘了身处自然之中,耳边传来人声,仿佛是对故乡的呼唤。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腻的饮食描写,表现了生活的温馨与美好,汤和豆饼的结合,油茶的香气,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而最后两句则引发了哲理思考,面对生活的点滴,虽是被师长所笑,但人生的经历和感受却是难以忘怀的。整首诗在自然与人情之间游走,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温情又有哲理,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行汾沁欲分疆:步行在汾河边,水流如沁,心中思念的感觉如同分隔了两地。
  2. 渐喜人声挟两乡:听到人声,心中感到安慰,似乎带来了两地的乡愁。
  3. 野谷青山空自绕:环绕在青山与野谷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
  4. 金城白塔已相望:远望金城与白塔,暗示着对城市的思念与向往。
  5. 汤翻豆饼银丝滑:描绘热汤与豆饼的美味,表现了生活的细腻。
  6. 油点茶心雪蕊香:油茶的香气如雪般清新,突显饮食的文化。
  7. 说向阿师应被笑:与师长谈论这些琐事,可能会被嘲笑。
  8. 人生生处果难忘:人生在世,经历的一切都是难以忘怀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汤翻豆饼银丝滑,油点茶心雪蕊香”,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雪蕊香”形容茶的香气,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 意象:通过“青山”“金城”“白塔”等意象,表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色与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永恒。
  • 金城:象征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喧嚣。
  • 白塔:象征信仰与文化的传承。
  • 汤、豆饼、油点茶心: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汾沁”指的是:
    A. 河水 B. 山峰 C. 城市

  2. 诗中的“青山”象征着:
    A. 繁华 B. 宁静 C. 动荡

  3.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忧伤 B. 热爱 C. 逃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元好问的《野谷道中怀昭禅师》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表现出浓厚的乡愁与人生哲理,后者则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壮丽景色的描绘。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活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金代诗词选》
  • 《元好问研究》
  • 《中国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