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山寺寄问城间诸友》

时间: 2025-01-19 20:00:02

止携书一箧,长日坐空林。

每见僧家事,便生静者心。

虚亭云片泊,仄径树根侵。

去郭无多地,閒来相对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止携书一箧,长日坐空林。
每见僧家事,便生静者心。
虚亭云片泊,仄径树根侵。
去郭无多地,閒来相对吟。

白话文翻译:

整天只带着一本书,在空寂的树林里静坐。
每当看到僧人的日常生活,心中就会生出一种宁静的感受。
虚空的亭子里,云彩轻轻飘浮,曲折的小路旁,树根悄然侵入。
离城不远的地方,闲来无事就对面吟唱。

注释:

  • :只、仅。
  • :携带、带着。
  • 书一箧:一本书,箧是古代的书箱或书包。
  • 长日:整天。
  • 僧家事:指和尚的日常生活。
  • 静者心:心中宁静的感受。
  • 虚亭:虚空的亭子,意指没有人、空旷。
  • 云片泊:云朵在天空中停驻、漂浮。
  • 仄径:狭窄的小路。
  • 树根侵:树根向小路伸展。
  • 去郭:离开城郭,郭指城墙,强调远离城市。
  • 閒来:闲暇时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其意境和内容反映了文人隐居的生活理念,表现了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符合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远离尘嚣,寻求内心平静”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翁卷,字子文,号山人,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主要以写景抒情的诗歌而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描绘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作者隐居山寺时所作,表达了他在静谧环境下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友人共享诗意生活的愿望。

诗歌鉴赏:

翁卷的《读书山寺寄问城间诸友》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隐逸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静谧和内心宁静的渴求。从“止携书一箧”可见,诗人只带着一本书,便沉浸于空林的静谧中,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接着“每见僧家事,便生静者心”,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观察,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宁静,这种宁静是通过对比城市的喧嚣而显得更加珍贵。

“虚亭云片泊,仄径树根侵”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身处的环境,亭子的虚空、云朵的飘浮、树根的蔓延,都渗透着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安宁。这种意象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而“去郭无多地,閒来相对吟”回归到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共鸣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内心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止携书一箧:诗人只携带一本书,暗示生活的简朴与专注。
    • 长日坐空林:在空旷的树林中,诗人长时间静坐,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
    • 每见僧家事,便生静者心:通过目睹僧人的生活,诗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
    • 虚亭云片泊,仄径树根侵:描绘了周围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去郭无多地,閒来相对吟:诗人希望与友人对吟,享受闲暇时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朵比喻为“片”,形象生动。
    • 对仗:如“虚亭云片泊,仄径树根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的意象,如云、树、亭,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隐逸与宁静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内心平静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文人特有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象征知识与文化,体现诗人对读书的热爱。
  • 空林:象征宁静与自然,代表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僧家事:代表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引发诗人的内心感受。
  • 虚亭:象征着思想的开放与自由,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云片:象征着悠闲与自在,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携带的是什么?

    • A. 一幅画
    • B. 一本书
    • C. 一壶酒
    • D. 一件衣服
  2. 诗中提到的“每见僧家事”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僧人的崇拜
    • B. 对僧人生活的好奇
    • C. 心中产生的宁静感
    • D. 对城市生活的不满
  3. “去郭无多地”指的是什么?

    • A. 离城市很远
    • B. 离城市不远
    • C. 在城市里
    • D. 离山很远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翁卷《读书山寺寄问城间诸友》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翁卷更加侧重于与友人的情感联系,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人生活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