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宜宾见夷中乱山》
时间: 2025-01-04 10:22: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
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
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
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
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
岂无避世士,高隐炼精魄。
谁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迹。
白话文翻译
江面寒冷,晴空中似乎不曾察觉;远远地看见山顶的阳光。
朦胧的云雾笼罩着高峰,阳光在峭壁上晃荡。
忽然间,横云散去,翠绿的树木清晰可见。
行人把孤独的光芒收入怀中,飞鸟则在远方碧空中翱翔。
蛮荒之地,谁还有爱好?繁华美丽的地方又怎能适应?
难道没有隐居之士,潜心修炼以求精髓之道?
谁能随我游历此地,路途上却藏有豺虎的足迹。
注释
- 江寒:江水寒冷。
- 高峰:指高山。
- 晃荡:摇曳不定。
- 历历:清晰可见。
- 挹:汲取、吸引。
- 蛮荒:指荒凉的地方。
- 穠秀:繁华美丽的景象。
- 隐士:隐居之人。
- 精魄:修炼的精神与灵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才华横溢,诗词、散文、书信等多领域均有成就,是“宋词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展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过宜宾见夷中乱山》创作于苏轼的旅行途中,诗中对山水的描绘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宜宾地区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远山的美丽和行旅者的孤独。开篇以“江寒晴不知”引入,瞬间带出一种清冷的意境,似乎空气中弥漫着寒意,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冷峻。接着,远山的阳光和云雾的变幻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暗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横云散去,阳光照射下的翠树历历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蛮荒谁复爱,穠秀安可适”,表达了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体现了苏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路有豺虎迹”,则是对自然和人生的警示,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危险与挑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特有的哲思,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困境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寒晴不知:江水寒冷,晴天却似乎察觉不到。
- 远见山上日:远远地可以看见山顶的阳光。
- 朦胧含高峰:云雾朦胧,笼罩着高峰。
- 晃荡射峭壁:阳光在峭壁上摇曳不定。
- 横云忽飘散:横亘的云彩突然间散去。
- 翠树纷历历:翠绿的树木变得清晰可见。
- 行人挹孤光:行人汲取孤独的光芒。
- 飞鸟投远碧:飞鸟在远方的蓝天中飞翔。
- 蛮荒谁复爱:荒凉之地,谁会再爱它?
- 穠秀安可适:繁华美丽的地方又怎能适应?
- 岂无避世士:难道没有隐士在隐居?
- 高隐炼精魄:高人隐居修炼以求精髓。
- 谁能従之游:谁能陪我游历这里?
- 路有豺虎迹:路上却有豺虎的足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光”比喻人的孤独。
- 拟人:如“横云忽飘散”,赋予云彩以动作。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形成对比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对高洁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反思。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哲理: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诗人选择了内心的宁静和隐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与坚定。
- 江:象征流动与变化。
- 光:象征希望与光明。
- 飞鸟:象征自由与逃避。
- 豺虎:象征危险与挑战。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山与江的对立体现了人生的选择,光与飞鸟传达了内心的渴望,而豺虎则警示着生活的风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行人挹孤光”中的“挹”是什么意思?
- A. 放弃
- B. 汲取
- C. 追求
- D. 遇见
-
诗中提到的“豺虎”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美好
- C. 危险
- D. 友谊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展现了对山水的赞美。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反映了历史与自然的结合,展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对自然的描绘中,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情感和哲思,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与深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