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氓之蚩蚩不足数,四月五月蒙松雨。闭门县榻二十年,不见孺子与文举。
白话文翻译:
乡间的百姓们愚昧无知,不值得一提,四月五月间承受着细雨蒙蒙。我闭门不出,躺在床上已有二十年,未曾见到像孺子(指孔子弟子颜回)和文举(指东汉文学家孔融)这样的贤人。
注释:
- 氓之蚩蚩:指乡间的百姓愚昧无知。
- 不足数:不值得一提。
- 蒙松雨:承受着细雨蒙蒙。
- 闭门县榻:闭门不出,躺在床上。
- 二十年:形容时间长久。
- 孺子与文举:指孔子弟子颜回和东汉文学家孔融,代表贤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辅,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此诗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贤才难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长期隐居生活中创作的,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贤才难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不满和对贤才难遇的感慨。首句“氓之蚩蚩不足数”直接批评了乡间百姓的愚昧无知,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接着,“四月五月蒙松雨”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增强了诗的意境。后两句“闭门县榻二十年,不见孺子与文举”则表达了作者长期隐居的孤独和对贤才的渴望,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人才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氓之蚩蚩不足数”直接批评了乡间百姓的愚昧无知,暗示了社会风气的败坏。
- 第二句“四月五月蒙松雨”以自然景象为背景,增强了诗的意境。
- 第三句“闭门县榻二十年”表达了作者长期隐居的孤独。
- 第四句“不见孺子与文举”则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人才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氓之蚩蚩”比喻乡间百姓的愚昧无知。
- 拟人:“蒙松雨”赋予了自然景象以人的感受。
- 对仗:“闭门县榻二十年”与“不见孺子与文举”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贤才难遇的感慨。通过批评乡间百姓的愚昧无知和表达长期隐居的孤独,作者凸显了对理想人才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不满。
意象分析:
- 氓之蚩蚩:象征乡间百姓的愚昧无知。
- 四月五月蒙松雨:象征着细雨蒙蒙的自然景象,增强了诗的意境。
- 闭门县榻二十年:象征长期隐居的孤独。
- 不见孺子与文举:象征对贤才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氓之蚩蚩”指的是什么? A. 乡间百姓的愚昧无知 B. 城市的繁华景象 C. 自然的美景 D. 诗人的隐居生活
-
诗中“闭门县榻二十年”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长期隐居生活 B. 诗人的旅行经历 C. 诗人的社交活动 D. 诗人的政治生涯
-
诗中“不见孺子与文举”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孤独感 B. 诗人的社交活动 C. 诗人的政治生涯 D. 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答案:
- A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贤才的渴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李廌的《蚩蚩》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和对贤才的渴望,但李廌的诗更侧重于个人隐居的孤独感,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李廌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