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蔷薇
红房深浅翠条低,
满架清香敌麝脐。
攀折若无花底刺,
岂教桃李独成蹊。
白话文翻译:
蔷薇的红房子在阳光下显得深浅不一,翠绿的枝条低垂着,整个架子上弥漫着清香,甚至可以抵挡住麝香的气味。若是攀折它,就仿佛没有花底下的刺,那怎么能让桃花和李花独自开辟出一条路呢?
注释:
- 红房:指蔷薇的花朵,色彩鲜艳。
- 翠条:指蔷薇的枝条,青翠欲滴。
- 麝脐:麝香,指一种香料,这里用来比喻香气。
- 攀折:攀爬折断,指动作。
- 刺:指蔷薇的刺,象征着保护和阻碍。
典故解析:
- 桃李成蹊:指桃花和李花因其美丽而吸引人的道路,源于古代对桃李的赞美,寓意着美好的事物总会有追随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诗风清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俗。他的作品大多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清新明媚的春日,诗人借助蔷薇的美丽和香气,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花卉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蔷薇》是一首通过描绘蔷薇花的美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古诗。诗中描述的蔷薇,色彩鲜艳,枝条低垂,生机盎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诗人通过“攀折若无花底刺”的比喻,强调了美丽事物背后常常隐藏着痛苦和阻碍,暗示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挑战。最后一句“岂教桃李独成蹊”,则表达了对桃李花开独立之路的向往,暗示着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蔷薇的外在美,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美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房深浅翠条低:描写蔷薇花色彩的变化和枝条的姿态,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 满架清香敌麝脐:蔷薇的香味浓郁,甚至超过了名贵的麝香,体现了自然的纯粹之美。
- 攀折若无花底刺:即使攀折蔷薇,若无刺也显得不真实,暗示美丽事物的真实状态往往伴随着困难。
- 岂教桃李独成蹊:强调桃李花的盛开需要环境的支持,暗示生活的美好需要共同的努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麝脐”比喻香气的浓郁。
- 拟人:赋予蔷薇花以感情,表现出对其的珍视。
- 对仗:如“攀折若无花底刺”,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蔷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美丽之路上应当面对困难和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蔷薇:象征着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 香气:象征着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 刺: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和障碍。
- 桃李: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蔷薇的香气与什么相比? A. 玫瑰
B. 麝香
C. 茉莉 -
“攀折若无花底刺”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蔷薇没有刺
B. 美丽的事物背后有困难
C. 刺是多余的 -
诗中提到的“桃李”象征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生活的艰辛
C. 个体努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夏竦的《蔷薇》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具情感的直接表达。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风格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