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时间: 2025-01-19 14:04:19

保庇孤根逄圣主,矜修晚节顺天机。

空门自有清凉地,不向红尘议是非。

意思解释

偶成

作者: 夏竦 〔宋代〕

原文展示:

保庇孤根逄圣主,
矜修晚节顺天机。
空门自有清凉地,
不向红尘议是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保护与庇佑,渴望在圣主的庇护下安然度过晚年。诗人认为,修身养性、保持良好品德是顺应自然规律的选择。对于世俗的纷争与争论,他选择远离,认为在清静的佛门中有宁静自在的地方。

注释:

  • 保庇:保护和庇佑。
  • 孤根:指孤独的立足之地。
  • 逄(páng):遇到、碰到。
  • 圣主:指仁德的君主。
  • 矜修:珍惜修身养性。
  • 晚节:指晚年的品德修养。
  • 顺天机:顺应天意和自然规律。
  • 空门:佛门,指修行之地。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
  • 议是非:讨论对错、是非。

典故解析:

  • 圣主: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仁德之主如唐太宗李世民,因其宽厚仁爱而被后人传颂。
  • 空门:佛教用语,指向往佛教的修行和清净的生活,常与世俗对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约1010-1080),字君复,号渔山,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诗歌以清新见长,常表达个人的志向与对自然的热爱。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是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的时期。诗人面对复杂的政局与人际关系,选择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偶成》是一首体现了夏竦内心世界的简洁而深邃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争的否定。开篇的“保庇孤根逄圣主”,诗人以“孤根”自喻,暗示自己在世间的孤独和对圣主(理想统治者)的向往,表现出一种渴望得到庇护的心态。随后的“矜修晚节顺天机”则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德行的珍视,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天命的顺应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下联“空门自有清凉地”与“红尘议是非”的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将世俗的喧嚣与佛门的宁静相对立,表达了他对清净、自在生活的追求,暗示了对红尘纷争的无奈与逃避。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生活选择的思考,也深刻揭示了人性对宁静和安宁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保庇孤根逄圣主:希望在仁德之主的庇护下生存,隐喻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2. 矜修晚节顺天机: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顺应自然法则。
    3. 空门自有清凉地:隐喻追求清净的生活,佛教文化的影响。
    4. 不向红尘议是非:拒绝参与世俗争论,表现对纷扰的厌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空门”与“红尘”,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孤根”比喻自己的处境,传达孤独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孤根:象征孤独与坚守。
  • 圣主:理想化的统治者,代表美好社会的象征。
  • 清凉地:隐喻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 红尘:世俗的烦扰,象征人间的纷争和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 A. 仁德的君主
    B. 诗人本人
    C. 佛教的神明

  2. “红尘”在诗中代表什么? A. 清净的地方
    B. 世俗的纷扰
    C. 自然的美好

  3. 诗人对“晚节”的态度是? A. 忽视
    B. 珍惜
    C. 抗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夏竦的《偶成》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夏竦则更强调对内心世界的自省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王维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