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姚氏池亭
作者: 项斯 〔唐代〕
池馆饶嘉致,幽人惬所闲。
筱风能动浪,岸树不遮山。
啸槛鱼惊后,眠窗鹤语间。
何须说庐阜,深处更跻攀。
白话文翻译:
这座池塘的亭子风景宜人,隐居的人在这里感到十分悠闲。
竹风轻拂,水面荡起涟漪,岸边的树木并不遮挡远处的山景。
我在栏杆上啸叫,惊动了水中的鱼儿;窗前的白鹤在低语,似乎在安睡。
何必再提庐山和阜阳,深处的风景更让人想要攀登。
注释:
- 池馆:池塘和亭子,指水边的建筑。
- 嘉致:美好的景致。
- 幽人:指隐居的人,生活在宁静环境中的人。
- 筱风:竹风,轻柔的风。
- 啸槛:在栏杆上叫喊。
- 鱼惊:鱼因啼叫而惊动。
- 鹤语:白鹤的低语声。
- 庐阜:庐山与阜阳,指代著名的山水景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著称。生活在唐代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姚氏池亭》创作于项斯隐居生活的时期,诗人借助池塘的美景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想。
诗歌鉴赏:
《姚氏池亭》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隐逸生活的诗,诗中所展现的宁静与和谐令人心神向往。首句“池馆饶嘉致”便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景致的赞美,池塘和亭子的结合,营造出一片清幽的意境。接下来,诗人通过“筱风能动浪”描绘出池塘微波荡漾的画面,细致的观察使得景色分外生动。而“岸树不遮山”则展现了开阔的视野,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广袤感。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啸槛鱼惊后”和“眠窗鹤语间”两句,描绘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人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呼喊,水中的鱼儿被惊动,窗前的白鹤安静地低语,所有的景象都在诉说着一种寂静而美好的生活,这种情景引发了诗人对深山的向往。最后一句“何须说庐阜”则表现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淡然态度,深处的美景更让他心驰神往。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理念,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馆饶嘉致: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池塘和亭子,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 幽人惬所闲:隐居的人在这里感到十分舒适自在。
- 筱风能动浪:轻柔的竹风使水面荡起波纹,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岸树不遮山:岸边的树木并未遮挡远处的山景,强调了视野的开阔。
- 啸槛鱼惊后:诗人站在栏杆上呼喊,鱼儿因此受到惊动,传达出人与自然的互动。
- 眠窗鹤语间:窗前的白鹤似乎在安静地低语,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 何须说庐阜:不需要再提及名山大川,暗示深处的风景更胜一筹。
- 深处更跻攀:引发人们对更深美景的向往,表现出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幽人比作享受宁静的人,展现出隐逸生活的美好。
- 拟人:将鱼和鹤赋予了人的特性,使得自然景象更生动。
- 对仗:如“啸槛鱼惊后,眠窗鹤语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热爱,反映出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名胜的淡然,唤起人们对自然深处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池馆:象征宁静与雅致,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场所。
- 筱风:象征自然的轻柔与和谐。
- 鱼: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生命。
- 鹤:象征高洁与宁静,常常与隐逸生活相联系。
- 庐阜:代表名山大川,象征世俗的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池馆饶嘉致”中的“嘉致”指的是什么? A. 优雅的风景
B. 复杂的景色
C. 热闹的场面 -
诗中提到的“筱风”是什么? A. 竹风
B. 冷风
C. 暖风 -
诗的最后一句“深处更跻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名山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C. 对深山的向往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风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氛围。
- 《春晓》: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着重表现时间流逝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对《姚氏池亭》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词的美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