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生查子(与王丰父、郑曼卿兄弟嵩山道中)
原文展示:
月在两山间,人在空明里。
山色碧于天,月色光于水。
心闲物物幽,心动尘尘起。
莫向动中来,长愿闲如此。
白话文翻译:
月亮悬在两座山之间,人在这明亮的空中。
山的颜色比天空还要碧绿,月光的光辉比水面更明亮。
心情悠闲,万物都显得幽静;心动则尘埃纷飞。
不要向动荡走去,愿永远保持这样的闲适。
注释:
- 生查子:一种词牌名。
- 月在两山间:月亮正好在两座山的中间,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 人在空明里:人身处于清澈明亮的环境中,表现出舒适的状态。
- 山色碧于天:山的颜色比天空更青翠,展现出山的秀美。
- 月色光于水:月光在水面上显得更加明亮。
- 心闲物物幽:内心宁静,周围的事物也显得幽静。
- 心动尘尘起:心情一动,尘埃便会纷纷扬起,暗指世俗的纷扰。
- 莫向动中来:不要走向纷扰的世界。
- 长愿闲如此:希望永远保持这样的闲适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动中来”可理解为对外界纷扰的拒绝,反映了诗人在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向子諲,宋代词人,以词风清丽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嵩山之行,作者与友人同行,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诗歌鉴赏:
《生查子》是一首充满自然美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开篇的“月在两山间”就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结合“人在空明里”形成对比,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山色碧于天,月色光于水”,让自然的美色愈加鲜明,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
接下来的“心闲物物幽,心动尘尘起”,则是将外在的美景与内心的状态相结合,表达出内心宁静与世俗纷扰之间的对比。“莫向动中来,长愿闲如此”的结尾,更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
整首词不仅描绘了嵩山的自然美景,更反映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月在两山间:描绘了月亮的美丽位置,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
- 人在空明里:人处于这样清新明亮的环境中,心情自然愉悦。
- 山色碧于天:强调山的色彩,显示出自然的生机。
- 月色光于水:月光的反射让人感受到宁静与美好。
- 心闲物物幽:内心的宁静使得外界万物也显得幽静。
- 心动尘尘起:心情一旦波动,尘世烦扰便随之而来。
- 莫向动中来:劝诫自己不要向纷扰的生活靠近。
- 长愿闲如此:表达对这个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坚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月在两山间,人在空明里”,形成对称美。
- 比喻:用“山色碧于天”与“月色光于水”进行比喻,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排比:通过“心闲物物幽,心动尘尘起”形成对比,强调内心宁静的珍贵。
-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拒绝,透出一种哲理的思考和人生的智慧。
意象分析:
- 月:象征宁静与清明的心境。
- 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高远。
- 水:象征内心的平静与明澈。
- 心:内心的状态,代表人的情感与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对比
C. 对爱情的思考
D. 对历史的追忆 -
“心动尘尘起”中“尘”指的是什么?
A. 尘土
B. 纷扰的世事
C. 心灵的障碍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向子諲与王维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但向子諲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向子諲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