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一首 其九》

时间: 2025-01-21 10:54:17

景公返雀鷇,晏子称其仁。

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

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

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景公返雀鷇,晏子称其仁。
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
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
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

白话文翻译:

景公回来了,晏子称赞他是仁德之君。
鳏夫和寡妇虽然有了家庭,但长年累月也不忘记照顾生活。
谁能知道子玉的节操,竟然给他的家庭带来了祸害。
推恩的限制使得这种情况显而易见,令人不禁对君臣感到叹息。

注释:

  • 景公: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以仁德著称。
  • 雀鷇:指一种鸟,代表景公的仁德。
  • 晏子: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聪明才智著称。
  • 鳏寡:指鳏夫(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寡妇(失去丈夫的女人)。
  • 子玉:可能指的是历史人物,意指有节操的人。
  • 推恩:指推行恩惠。
  • 天伦:指家庭关系或亲情。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景公和晏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表现出作者对仁德政治的向往与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 鳏寡家庭的描写反映出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也隐含对君主政治的批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公元1311-1375),字季高,号太和,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其诗歌风格独特,常常以历史为题材,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政治动荡、社会矛盾突出的时期,诗人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现实,抒发对统治者的失望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景公和晏子的故事为引,描绘了君臣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开篇提到的景公回归,代表着一种理想的政治状态,如同晏子对其仁德的称赞。然而,接下来的描写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凉与无奈。鳏寡之人虽有家庭,却仍然需忍受生活的苦难,表现出对社会底层的同情与关注。

“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这句诗道出了节操的重要性与脆弱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在此刻展露无遗。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引发人们对政治伦理的反思与对个人道德的质疑。

诗的最后一句“太息此君臣”,更是将整个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当时君臣关系的深深失望。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思,更是对现实的警惕,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景公返雀鷇:景公回归,象征着理想的政治景象。
  • 晏子称其仁:晏子对其仁德的称赞,显示出对理想君王的向往。
  • 鳏寡既有室:描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 长年不负薪:意指他们虽然有家庭,但仍需为生活奔波。
  • 焉知子玉节,遗祸逮天伦:探讨道德与家庭的关系,以及节操的脆弱。
  • 推恩限目见:推恩的限制使得这些问题显而易见。
  • 太息此君臣:表达对君臣关系的无奈与失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鳏寡”比作社会底层的艰难生活。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讽:通过景公的仁德与现实的对比,反映出政治的虚伪。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描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对仁德政治的渴望与对现实政治的无奈,突显了社会底层的疾苦与对君臣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景公: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晏子:代表智慧与道德的声望。
  • 鳏寡:象征普通百姓的困苦生活。
  • 子玉:象征节操与道德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景公”是哪个时期的国君?

    • A. 战国
    • B. 春秋
    • C. 汉代
  2. 诗中提到的“晏子”是以什么著称的?

    • A. 富有
    • B. 智慧
    • C. 武力
  3. “鳏寡既有室”中的“室”指的是什么?

    • A. 宿舍
    • B. 家庭
    • C. 学校

答案:

  1. B. 春秋
  2. B. 智慧
  3. B. 家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刘基的《咏史二十一首》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均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但刘基更侧重于政治伦理的探讨,而王安石则更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研究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