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时间: 2025-01-04 07:06:54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作者:李白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站在三山之巅,遥望金陵(南京)的情景。山中怀念谢脁(古代诗人),水面宁静地望着长安(古都)。河阳县的芜杂景象已经淹没,秋天的江水向北流去。卢龙地区的霜气凛冽,鸟雀在寒冷的月光下栖息。作者对琼树的思念愈发强烈,身处天涯,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与欢愉。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山:指的是位于长江沿岸的山脉,此处象征着遥望的地点。
  • 谢脁:即谢道韫,古代著名女诗人,李白对其的怀念。
  • 水澹:水面平静,形容环境的宁静。
  • 芜没:指杂草丛生,景象荒凉。
  • 卢龙:地名,指北方的一个地方,气候寒冷。
  • 鳷鹊:一种小鸟,象征寒冷中的生命。
  • 琼树:象征美好事物,可能指代思念的人或物。

典故解析:

  • 谢脁:代表古代诗人,李白以此怀念古人,表现对诗歌的敬仰与追求。
  • 琼树: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美丽的事物,寄托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不羁、个性张扬著称。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李白在游历途中,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寄托,反映出他在游历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

诗歌鉴赏: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是一首极具李白个人风格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将内心的情感与环境相结合,展现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情感。开篇以“三山怀谢脁”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怀古的情绪中,谢脁的名字在此不仅是对古人的追忆,也折射出李白对诗歌的尊重和对理想的追求。

接着,李白描绘了宁静的水面和荒凉的河阳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他心中的孤独感与对美好往昔的追忆。此时的秋江和霜气渗透着一种冷清的气氛,暗示着秋天的萧瑟与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琼树的美好象征着李白内心深处渴望的理想和人际间的温暖,尽管身在天涯,但那份情感依然如同星光般明亮。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山怀谢脁:在三山之上,心中怀念古代诗人谢脁,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追思。
  2. 水澹望长安:水面平静,遥望长安,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
  3. 芜没河阳县:河阳县的景象杂草丛生,象征着离乡的荒凉感。
  4. 秋江正北看:秋天的江水流向北方,表明时间的推移与人生的无常。
  5. 卢龙霜气冷:卢龙地区的霜气刺骨,渲染出寒冷的气候与孤独的心境。
  6. 鳷鹊月光寒:在寒冷的月光下,鸟雀栖息,象征生存的艰难。
  7. 耿耿忆琼树:对琼树的思念愈发强烈,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8. 天涯寄一欢:身处天涯,寄托一份欢愉,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琼树比作思念的对象,富有诗意。
  • 对仗:如“水澹望长安”和“秋江正北看”,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表达了对理想与美好情感的追求,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山:象征遥望与思考。
  • 水澹:代表内心的宁静与思绪的平和。
  • 芜没:暗示离乡后的荒凉与无奈。
  • 秋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琼树:美好的象征,寄托了李白的理想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白在诗中怀念的古代诗人是谁?

    • A. 杜甫
    • B. 谢脁
    • C.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琼树”象征着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美好的情感
    • C. 自然的壮丽
  3. 诗中“水澹望长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现实的失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三山望金陵寄殷淑》同样描写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感慨,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的苦难与人间的忧伤,而李白则更突出个人的情感与理想追求。

参考资料:

  • 《李白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