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泛江革诗》

时间: 2025-01-17 09:53:10

棘端虽非譬。

至妙安可量。

要知同罔象。

然始见毫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棘端虽非譬。至妙安可量。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但其深奥的妙处却是无法估量的。要知道,真正的理解就像捕捉无形之物,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细微的端倪。

注释: 字词注释:

  • 棘端:棘刺的尖端。
  • 譬:比喻。
  • 至妙:极妙的道理或事物。
  • 安可量:怎么可以估量。
  • 罔象:无形之物,难以捉摸的事物。
  • 毫芒:极细微的部分。

典故解析:

  • 诗中“罔象”可能源自《庄子》中的“罔两问景”,意指无形之物或难以捉摸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逊,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探讨深奥的道理或哲理时所作,表达了对于难以言喻的妙理的追求和理解。

诗歌鉴赏: 何逊的这首诗以棘刺的尖端为喻,探讨了深奥道理的难以捉摸和理解的困难。诗中“至妙安可量”一句,强调了这些道理的深不可测,而“要知同罔象,然始见毫芒”则表达了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领悟,才能窥见这些道理的细微之处。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何逊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棘端虽非譬”:虽然棘刺的尖端不能完全比喻,但这里用作比喻,引出下文。
  • “至妙安可量”:极妙的道理或事物是无法估量的,强调其深奥和难以理解。
  • “要知同罔象”:要知道,真正的理解就像捕捉无形之物,需要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 “然始见毫芒”: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细微的端倪,表达了对深奥道理的追求和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棘端”作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深奥道理的难以捉摸。
  • 对仗:“至妙安可量”与“然始见毫芒”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深奥道理的追求和理解,强调了这些道理的难以捉摸和理解的困难,以及通过深入的思考和领悟才能窥见其细微之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棘端:象征难以捉摸的深奥道理。
  • 罔象:象征无形之物,难以捉摸的事物。
  • 毫芒:象征细微的端倪,理解的初步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罔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A. 无形之物 B. 棘刺的尖端 C. 极妙的道理 D. 细微的端倪
  2. 何逊是哪个时期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南北朝 D. 明代
  3. 诗中“至妙安可量”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极妙的道理可以估量 B. 极妙的道理无法估量 C. 棘刺的尖端可以比喻 D. 细微的端倪可以看见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探讨人生哲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王维的《鹿柴》:表现自然景色,语言清新,意境宁静。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何逊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深奥道理的探讨,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多表现人生哲理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收录了何逊及其他南北朝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
  • 《庄子》:有助于理解诗中“罔象”一词的出处和含义。